魏荣冰浅谈散文的选材与构思
浅谈散文的选材与构思
一一《十堰作家》散文分享会讲稿
.07.31.
□魏荣冰
王国维《人间词话》:“散文易学而难工。”
一、散文的选材
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一)散文的审美价值(沈世豪《散文创作艺术》)
1.情趣。在感情色彩上使人动情生趣的韵味。
2.理趣。在哲理上富有内涵的趣味。
3.智趣。文章中富有机智的趣味。
4.语趣。散文语言所引起的趣味。
5.意趣。散文立意的含蓄隽永,趣味无穷。
6.境趣。美妙意境所引起的趣味。
(二)散文选材的具体方法
1.选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选材范围可以小到一花一叶,可以大到宇宙万物;可以囿于一地一景,可以远及千山万水;可以凝神此时此刻,可以遨游万载千秋。如梁实秋对生活中闲情逸致的描写;余秋雨对人类文化的检视与反思;贾平凹对地域风情的深情咏叹。
2.选材的真实性。
真实与真情是散文的重要标准。具体包含事件真实、体验真实、情感真实、心灵真实几个维度。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对生活照相式的模仿,可以进行整合、想象、夸张、变形,但必须合乎情理的逻辑,符合情感与心灵的真实。如梭罗《瓦尔登湖》对作家独居瓦尔登湖两年时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思,传达回归自然的理想。回归自然如巴金《怀念肖姗》对亡妻的追忆,令人泪目。
3.选材的具体性。
郁达夫说“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具体的材料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生动性、事例的可信性、情感的真挚性。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对枪杀现场“惨象”的精细描写;郁达夫《故都的秋》对槐树的细致描写;俄罗斯尤里·邦达列夫《邻居》以邻居这一日常材料揭示人性本质上的孤独、悲哀与无奈。
4.选材的新颖性。
明人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洗涤心源,独立物表。”李腾芳《山居杂著》:“唐荆川曰:‘须有一段不可磨灭之见,然后能剿绝(超绝)古今,独立物表。’”选取紧贴时代、个性鲜明而又内涵深刻的材料,才会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新颖性也包含对历史题材的抉择,当下经验与古老经验相互投射,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历史的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不什么不生气》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环境污染问题面前众生相的批评;姜德明《课堂上的“爱情”》黄老师对韦庄《思帝乡》的绝妙演绎;季羡林《“赞”代沟》对代沟的赞美;玛丽·格丽娜《繁星的王国》对人生重大命题的哲学思考;李国文《话说王伦》从白衣秀士王伦引发对当下文坛的鞭挞;魏荣冰《聊赠一枝秋》对“乡愁”的思考与追问。
二、散文的构思
(一)构思的概念
作者在散文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和探索表现形式等。
日本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的题材。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
散文不是读书笔记,不是学术论文,不是知识堆积,而是文学艺术,需要精神的提升、心灵的感动和美的升华。需要体味物性,追寻天道,坚守散文的真、善、美、趣。
(二)构思与立意
散文的构思包括散文的立意,散文的立意,则是散文构思的主干,构思活动主要是围绕立意进行的。散文的构思在明确立意之后,根据立意理清文章线索,考虑谋篇布局。文章的线索,就是构思的脉络。
散文的立意可以表现为某种主题、主旨或中心思想,也可以表现为作者刹那间涌起的一种情思、猛然间感悟到的理趣,或者仅仅是生活中、自然中、艺术中的某种美。斯密兹《小品文作法论》提出的“中心心境”论:“小品文在文学形式这方面来说,有一中心心境——不管其心境为怪诞猜想,为认真,或为讽刺——颇似抒情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俞平伯《清河坊》;周作人《乌蓬船》。
(三)构思的过程
1.以情感为线索。
抒情类散文,主要以情感为线索。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以对故都北京秋色的眷恋为情感线索,表达对故都秋色无比热爱的深情。
2.以事物为线索。
其一、以事为线索。有一个中心事件,或者有几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构成文章的线索。如何为《第二次考试》,楼适夷《痛悼傅雷》。
其二、以物为线索。以某种物作为作者情感思想的寄托,构成文章的线索。如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性格》,贾平凹《丑石》。
3.以时空为线索。
其一、以时间为线索。利用时序的转换,对事件进行叙述。如刘白羽《长江三日》。
其二、以空间为线索。利用空间位置的变换,对事物进行透视性的描绘。如朱自清《荷塘月色》。
4.以意念为线索。以作者独特的感受、情趣、思绪、意识,作为文章组织和演进的节点。如菡子《香溪》。
(四)散文的结构
结构是构思的物化形式。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创作者一旦构想出作品的雏形,也就知道了它的总体结构的必然安排,各部分的比例以主详略程度等等。”
曾国藩《日记》:“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又不可杂乱无纪。”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1.线索串珠式。作者或从审美感知出发,或从审美目的出发,确定一个行文趋向,行文线索,把杂乱的意象、物象连缀起来。如冯骥才《书桌》,孙犁《亡人逸事》,黄一莺《客至何方》。
2.园林建构式。追求一种类似江南园林建构的审美效果,“在有限中求无限,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人工中求自然。”如刘白羽《天池》,吴伯箫《山屋》。
3.行云流水式。精心构思而不显痕迹,自然天成。如苏轼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用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梁衡《人杰鬼雄》,素素《煌煌社宅》,巴金《随想录》。
4.意识流式。寻求切合主体情绪意识宣示的文本空间。如刘烨园《榫》,赵玫《为了送别》。
5.散点铺排式。一种非逻辑的、发散性思维的文体呈现,或呈平铺状,或呈立体状。如周涛《蠕动的屋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6.拼贴画式。有意将完整的事件或情节拆散、分解,然后再重新组接拼贴,制造一种迷离、新奇的情致。如向启军《小街驶过乌蓬船》,张晓风《雨之调》。
7.具象式。像写小说那样用细节展示和情节摹写再现情景,使得散文情节化,让作者的情感、意绪从生动的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余秋雨《道士塔》《信客》。
台湾学者郑明娳《现代散文理论垫脚石》中分为五类:类型结构;形式结构;情节结构;体式结构;思维结构。
吕艺先生《散文写作》划分为:
1.链式结构。
其一、以时间变迁为链。如许广平《最后的一天》。
其二、以活动足迹为链。如杨朔《雪浪花》。
其三、以体悟层次为链。如韩少华《记忆》。
其四、以诗化的具象为链。如郭沫若《银杏》。
2.扇形结构。
其一、由共有的特性展开内容。如英国拉加托斯《一滴水》。
其二、用特有情思包融、联缀内容。如王蒙《清明的心弦》。
其三、用或隐或显的逻辑关系联缀内容。如秦牧《面包和盐》。
3.对比式结构。如梅阡《长安街的灯火》。
4.对话式结构。如屠格涅夫《门槛》。
(五)局部结构设计
1.开头。
宋·吴沆《环溪诗话》:“首句要如鲸鲵拨浪,一击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明·谢榛《四溟诗话》:“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李渔《闲情偶寄》:“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其一、开门见山。如李斯《谏逐客书》。
其二、突兀高远。如宗璞《紫罗兰瀑布》。
2.结尾。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用笔八则》:“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宋·吴沆《环溪诗话》:“于落句要如万钧强弩,贯透金石,一发饮羽,无复有动摇之意。”明·谢榛《四溟诗话》:“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李渔《闲情偶寄》:“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
其一、回顾式照应。
其二、揭明创作意图。
其三、自然式结尾。
其四、留下想象空间。
3.主体。
其一、断续和擒纵。如秦牧《古战场春晓》。
其二、繁简和疏密。如杨朔《画山绣水》。
其三、伏笔和照应。如杨朔《茶花赋》。
其四、衬垫。如曹靖华《望断南来雁》。
林语堂《说本色之美》:“文人稍有高见者,都看不起堆砌辞藻,都渐趋平淡,以平淡为文学最高佳境;平淡而有奇思妙想足以运用之,便成天地间至文。”苏东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聊赠一枝秋》(作者:魏荣冰)
我长期蜗居在鄂西北的一座小山城里。小城很小。人口不众多,物产也不丰富。可是小城里的人有着复杂的身份背景,操着南腔北调,保持着迥然不同的习俗,过着大异其趣的生活。走在大街上,似乎身处异域,又好像进入一座古老的客栈。梦里梦外,浑然不知身是客,一时恍惚。
小城并非故土。我出生在秦岭南麓一个名叫后荫的小山村。这是鄂西北的一处高地,苍山如海,群峰如聚,林木葱郁,沟壑纵横,主峰牛头岭海拔米,直插云霄,蓝天像一片海流过长空,日月星辰游弋其中。我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每一寸泥土浸润了我祖辈的血汗,每一条小径叠印着小伙伴的脚印,每一株草木藏有我儿时的秘密。后来负笈求学,辗转异乡,故乡似乎一直有一条绳子拴着我,夜梦忽还乡,近乡情更怯。在客居异乡的岁月里,漫漫长夜,我咀嚼着思乡的苦味,慢慢弄明白,故土难离者,唯故人与泥土。故乡的泥土禾黍离离,生长粮食蔬菜,滋养我的生命,故乡芳草萋萋,那些松柏苍翠的坟茔,埋着我的亲人。故乡生活着我的亲人和友人,基于血缘、姻缘和地缘,这些人与我的生命休戚相关。
只是,我是故土的叛逃者。或许故乡没膝的荒草淹没了少年的身影,或许村头飞扬的尘土蒙蔽了纯真的眼眸,或许故乡邮票般大的空间无法盛放青春的梦想,我以村里的小学校为起点,以课本为舟楫,在乡村宁静的时光里荡起双桨,从月明星稀的老宅,划向万家灯火的城市。走完漫漫求学路之后,在小城里谋得一份公职。在经历了最初成功“跳龙门”的情绪激昂之后,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在这座小城里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和弟兄们一起职场打拼,陷入一些人事纠葛,经历许多梦想起落,最终在跌宕起伏的职场中,找到一个预设的位置,扮演一个平庸的角色,为谋稻粱计,苦苦周旋,将所有心事,尽付于流年。
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从本质上说,人是孤独的动物。所以人类尤其喜欢结伴而行,比邻而居,以群居的热闹来驱散内心的孤寂。童年时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生命里的伴侣,家族里的亲人,工作中的同事,生活里的朋友……既是人生在场的见证者,也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陪伴你一起走过烟波岁月,饮尽人生甘苦。可是,生活的残酷在于,它总是会在某个时间,在某个地点,剥夺你的幸福,将你带离幸福现场,让你独自啜饮一杯寂寞。父母和亲人后退成模糊的背影,朋友远离成为梦里一帧照片。而你淹没在茫茫人海里,天地一沙鸥,踽踽独行客。
刚刚住进这座小城,我除了好奇与兴奋,也有茫然和排斥。小城鳞次栉比的楼群,宽阔笔直的街道,摩肩接踵的人流,夜晚闪烁变幻的霓虹灯,令我目不暇接,我似乎是一个从原始部落直接穿越到现代文明的野蛮人,心潮翻滚,窘迫不安。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当我终于可以触摸到小城的清晰的面孔和复沓的节奏时,麻烦也接踵而至。汽车喷出的黑色烟雾呛入鼻腔,随处可见的路标不知究竟指向哪里,防盗门和铁栅栏将家封闭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我像一滴水,汇入一片海,却因为先天的“异质性”,而无法融入,有时像一滴油漂浮在水面,有时像一滴盐水沉潜在水底,更多时候像一颗露水,被无声无息地蒸发。
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人类自诩要去改造世界,结局总是被世界无情地惩罚。人和自然互不侵犯和睦相处才是明智的选择,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最完美的理想。我在小城生活许久以后,与小城的风景人物熟稔起来。小城虽小,但规划很合理,建得很精致,管理井然有序。天河广场、时光隧道、黄山公园,都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或是晨光熹微,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广场和公园,跳广场舞,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聊天,各得其所。小城最动人的地方还不止于此,小城的大街小巷遍植桂树,每到初秋时节,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满城馥香,沁人心脾,小城成了一座香城。
繁华尽头是落寞。小城是个熟人社会,无论哪个角落都会遇到熟悉的人,程序化地点头致意,寒暄几句,有时也问问孩子,聊聊天气,再各各离去。把孤独带进家里,把社会锁在门外。是的,江湖就在门外,举步即是天涯。当我从山村走进小城,维系乡土的精神脐带被撕裂,故乡犹如一弯残月,隐匿在厚厚的云层中,只有一丝微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照亮异乡人的梦境。在城市有形的栅栏和无形的规约里,如同一枚棋子,在一个复杂的棋局里,身世浮沉,际遇坎坷。这样的时候,你注定会成为一个病人。患上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发现的思乡病,并且逐步由身体症状向精神症状演变。
今天,中国人普遍患上乡愁。是中国人变得多愁善感了吗?还是为思故乡强说愁?答案都不是。
在现代文化语境和文明视野里,人的生存性迁徙和社会的城市化割据,才是解答这个问题的两个根本维度。在农耕时代,人基于生存本能,逐水而居,耕织稼穑,进入田间的小道和通往集市的大路,是他们的生存半径。很多人一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过着清闲日子,守着百年老宅。进入工业化时代,城镇快速崛起,一些古老的村落消失,财富向城市流动,乡村日渐凋敝,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人们开始逐城而居。有的人定居城市,褪去身上的泥土气息,鲜服美食,绅士风度,俨然成为一个城里人。有的人背井离乡,客居在城市的小巷里弄,念着生意经,做着淘金梦。更多的人则是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候鸟,他们在祖国的广袤版图上飞来飞去,身体漂泊,心灵流浪。
如果说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幅水墨画,人就是这幅水墨画里的一个舟子,手执一柄长篙,时而顺流而下,时而逆流而上。炊烟袅袅,乡关处处。乡愁系于何处?不在系舟之缆,不在泊船之锚,不在两岸菜畦与稻米,在那长篙起落之间,竹篙每一次入水,欸乃一声,水面漾开一圈圈波纹,乡愁已然穿越时光青苔,在你未知的旅程中生根,在你苍茫的心底结网。
在外流浪久了,身心交瘁,不由得开始想念故乡明丽的风景、单纯的人事和淳朴的古风。思念深了,遇到一个合适的机缘,譬如逢年过节,或者清明祭祖,下定决心,携家带眷,直奔老家而去。可是当双脚踏上故乡的土地时,阔别多年的老家竟显得如此沧桑而陌生。田地荒芜,草木掩径,村里不闻鸡犬声,许多房子上着铁锁,锈迹斑斑,年轻人大多外出,村头偶尔能见到一两个腰背伛偻的老人。
在老家呆的那些日子里,我每天在老宅的门前屋后转悠,从一棵弯脖子核桃树、一口传说藏有金盆的水井、一块造型酷似炉灶的怪石,寻找童年留下的美好印记。和村里一个年长老者聊天,听他叹息村里道路不通车、生病难治愈、上学路途远、天旱无水吃。老人说,城里多好,要啥有啥,电视天天播着哩。你们做了城里人,是祖宗修积的好啊。听了老人的话,我心头一颤。是的,李白说“何人不起故园情?”《荀子·礼论》认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羁鸟恋旧林,狐死必首丘。思乡情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反应。可是,我们还是拼命地要冲出乡村,进入繁华的都市,哪怕只是做一个过客。由此观之,乡愁的根源在于“愁乡”。乡村封闭落后,资源配置不足,生计难以维系,生活质量低下,导致人们纷纷逃离乡村,当人们享尽工业文明的繁华,又被工业文明所伤时,才想起来“田园将芜胡不归?”
只是行走半生,已难归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各种不方便,各种不适应,故乡注定只能成为生命里的一座驿站,小住几日,歇歇疲惫的心灵,再转身离去。故乡如同生命的胞衣,悬挂在午夜老宅的干枯树桠上,在满天星斗下慢慢风干。
这些年来,母亲去世了,父亲和哥弟们陆续也都搬到城里住。故乡回去的愈发少了,几乎音讯隔绝。前些日子,儿时的伙伴,也是我的表兄,突然打来电话,说托人给我带了一袋老家的土豆来,还热情地邀约我回去小住几天。奈何最近俗务缠身,答应回去吧,只怕诺言转头即成空。最后,我决定,给他寄点东西回去。可是,寄什么呢?思来想去,我精心拍下一枝桂花图片,用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