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之际吃好才能少些遗憾我从一元抗癌厨房
01
我是海棠。
医院一墙之隔的小巷里,有一个露天厨房。
每天中午,这里都会挤满炒菜的人,医院的病人或家属。
在这里,他们不是厨神,却做着自己认为最好的饭菜给亲人!
视频中的一位妈妈,一脸遗憾的说道,自己的儿子本来今年正月结婚,后来生病了,就没有结成。
说罢,她将头转过去,已经无法正常面对镜头。
26岁的女孩慧慧,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都会来厨房做饭给患了肺癌的父亲吃。
曾经,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自从他病了(患肺癌)之后,慧慧感觉就像天塌了一样。
她说:
“医院里面有食堂,但比自己做饭更贵,爸爸也不喜欢吃。”
所以,她给爸爸做了青菜、排骨汤、还有笋。
邹大哥的妻子两年前被查出宫颈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都是邹大哥吃着妻子做的饭菜。
而现在,为了让妻子吃得好一点,之前并不会做菜的他,在万佐成夫妇和病友的帮助下,经历两年磨炼,他已经成为这个露天厨房里的“厨神”。
他微笑着告诉记者:
“给我老婆做这个鱼,她想吃就做给她吃。现在她胃口不好,鱼煎一下给她吃。再做点蛋炒苦瓜,凉性的,她不能吃刺激的。”
另一位大哥说自己刚来的时候还不会做饭,是其他好心的人教会他的。
番茄炒蛋、炒青菜、红烧鱼、排骨汤……“抗癌厨房”里的每一道菜,都很普通,却寄托了很多情感在里面。
在这里,“吃饭”这个看起来最朴素的愿望,变得格外重要。
特别是那些癌症晚期被医生下了“通知书”的病人,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吃不进去了,可家属们依然为他们做很多,仿佛只要多吃一口,生命就真的能延长一些。
在这里,每一个日子都是咬着牙关过的,但每一个家属都不曾想过放弃。
在这里,灶具、火苗、调味品,烧熟的是饭菜,点燃的是活下去的希望,调剂的是苦难,温暖的是彼此之间的情义。
“有的病治不好,但让病人吃好,家属的遗憾就少一些。”
创办一元“癌症厨房”的万佐成说。
02
年,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在此经营油条摊位,隔壁一墙之医院。
有一天,一对夫妇带着患病的孩子来到摊前,小心翼翼地问熊庚香,卖完早餐后能不能把炉灶借给他们用,他们的孩子想吃妈妈做的饭。
“十来岁的小孩,看着真让人心疼。”熊庚香二话没说答应了。
没过多久,医院附近有个地方可以炒菜的事情传开了。
慢慢的,从一开始的每天十几个人到上百人,常去做饭的病人家属过意不去,提出要付钱,夫妇俩为让他们安心,同时也维持基本的水煤开支,炒一个菜收5角钱。
直到年才涨到每个灶台每道菜1元钱。
于是,这个小巷成了现在的这间“抗癌厨房”。
走进小巷,你会看见30多个煤炉排在两边,20多口洗干净的炒菜锅码在一边。
为了维持这个厨房运转,万佐成夫妇每天要用掉多个蜂窝煤,20多元水费。
而每天凌晨4点,万佐成都会准时起床,为前来做饭的客人准备炭炉。
等厨房准备就绪已近上午9点,这时候,病人家属们便会陆续提着菜进来……
就这样日复一日,他们已经坚持了17年,在此期间,寒来暑往,每年超过1万的人来到这里做饭,这间厨房也从未停歇。
这里更像是一个流动的驿站,那些病患们短暂的停留,有欢声笑语,也有生离死别。
在厨房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客人留下的电话号码,这似乎是一种彼此告别的仪式,无需太多言语,有的人已经见了最后一面。
万佐成说,一个得了肝癌的人,才50多岁,看到他面黄肌瘦的,来到这里对他说:
“老板老板娘,我就见你们最后一面。”
17年来,他们见证了数以万计的癌症家庭经历生离死别,但他们始终不忘鼓励每个人,勇敢地和病魔斗争。
“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吃饱饭!”
熊庚香说,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
事实上,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这里是一个人的生命起点,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终点。
生与死,悲与欢,软弱与坚强,残忍与温柔,每天都在这里发生。
03
人应该怎样离开世界,你想过吗?
在山西省医院宁养院,有一群“生命尽头的护航人”。
她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晚期癌症患者,12年间已经免费服务了人。
其中一位老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们告诉老人的孩子:
妈妈到了弥留之际了,经常坐在她的身边,跟她说一说你儿时的一些快乐的事情,让妈妈心里感到愉悦。
她告诉老人的儿子,她一拉老人的手,她立马就抬起来了,她需要一种爱,哪怕是肌肤的一种抚摸。
所以,作为儿子,他的抚摸对母亲而言,更是一种支撑她的力量。
她们建议病床上的老人,孩子们做饭的时候,可以摘摘豆角、剥剥蒜,给他们帮帮忙。
就是让这些病人觉得,即使生病了,自己也是有事可做的、有用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听觉是最后消失的。
她们说,到最后的时候病人不能和你表达了,但是他一定能听到你说话,所以,尽可能跟着他的需要来。
写到这里,海棠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同样因患癌离世,在弥留之际,他可能说不出任何话,但当他听到我和哥哥的呼唤时,眼角却流下了一颗泪珠。
他能听到,只是却无法回答。
如果不能好好活着,体面的离开,对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对这里的医护工作者来说,他们的所有病人都是快不久于世的。
所以,他们曾经一度怀疑过:
我们有必要去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做这件事吗?
然而,当看到有的病人在最后短暂的日子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甚至有的癌症病人在已经转移扩散的情况下,能坚持活了6年,病情仍然很稳定。
那一刻,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们的生命虽然只剩下几天、也有可能是几个小时,但是,他们的指导和照顾,能让病人明白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怎么安排。
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开。
这就是这群“生命护航人”努力的意义所在!
04
在北京密云城区,有一间托养中心,在这里的大部分时间,只能听到机器运作的“滴答”声。
托养中心里面,有31个植物人静静地“沉睡”着。
当一个人成为植物人后,处境会变得极其尴尬:
医院认为治疗意义不大,建议出院;养老院护理水平有限,一般也不收;家人精力和经验有限,也难以长期看护,导致许多患者因护理不周,生命终结。
而很多人也都把他们不叫人,就是一个植物嘛。很多医生也是这样告诉家属的:
“这个人已经死了,往那里一躺跟死人一样。”
可作为家属,植物人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撑。
安大哥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变成了植物人。在医院住了4个月,仍不见起色,一年四五十万的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
直到来到了这里。
医生告诉他,可以多对妻子说些家里的好事,也许会刺激她的大脑。
于是,安大哥录下自己想对妻子说的话,每天放给她听。他说:
“快点好起来吧,全家人都盼着你回家呢,我根本就离不开你!你总怪我不跟你说‘我爱你’这三个字,我以前觉得这仨字儿全是假的、虚的,现在才体会到这三个字的分量。快醒来吧,以后天天都说我爱你,给你听烦喽……”
另一位家属说,她知道病人不可能醒过来,但这不妨碍她心怀希望。
医院的医生也劝她放弃,告诉她这样会人财两空,但她觉得,不管花多大的代价,只要他有生命在就行。
她对记者说:
他能躺在这里,他在皮包骨,再什么,有个人,有个生命存在,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而在这家托养中心的创办者相久大眼里,
“安养一个植物人,就是安抚一个家庭。”
年,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创立了这家民间非盈利慈善机构的“植物人托养中心”。
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专门接收植物人的托养机构。
为了创办这个托养中心,第一笔启动资金他就卖了自己在密云多平米的房子,接着,又将另一套房产拿去抵押贷款。
在没有什么收益的情况下,他已经支出了多万元。
甚至为了节省日常开支,除了担任这里唯一的医生的职责,他还兼任起了厨师和后勤。
很多人并不理解相久大和病人家属的坚持,可他觉得,这不是植物人活着有没有意义的事,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事。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这个人,就只能看相片儿了!”
从年至今,五年的时间,这里已经接收了74位病人,送走了43人,还尚且没有植物人苏醒的案例。
然而,这并不影响相久大把托养中心办下去的决心。
这里更像是一件养着花草的温室,一个个病床便是一个个花盆,里面种着的,是希望。
05
当我们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和亲人吵得面红耳赤时;
当因为求职无门或生活工作压力大觉得天要塌下来甚至活不下去时;
当深夜打游戏刷剧泡在酒吧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时;
当觉得生活枯燥活着没意思时;
你可知道,医院病床上的癌症患者,那些被判“死刑”要求“出院”的不治病人,那些托养中心的植物人,
他们多想被告知,“还能多活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他们多想醒来,睁开眼看看身边的亲人……
据国家癌症中心在年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数据,恶性肿瘤死亡占全部死因的23.91%,而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已超过亿。
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就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
而植物人的数量也有30-50万,与此同时,这个群体还在以每年8万-1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
正如“抗癌厨房”创办人万佐成所说:
“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这个病不保证哪个人会得。”
很朴素的一句话,却道破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
生命到了那个时候,已经不再是有意义无意义,而是能不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活着。
所以,知足吧!珍惜吧!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再忙也别忘了停下来看看蓝蓝的天,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凉爽的风!
同时,别忘了像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像这些“生命尽头的护航人”、像相久大医生一样,永远心存善念,多行善事!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那些“穷人”“病人”,才能体面的、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我是海棠,别忘了分享文章给更多人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