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在我心里,是伟大的英雄,杨振宁在我
我是百科阅览,内容原创,敬请阅读,你若抄袭,维权到底!
聊聊邓稼先和他的同乡杨振宁。
杨振宁今年就岁了,他算得上是一个长寿之人。
古人七十就古来稀了,而杨振宁今年9月22日将年满百岁,而小他2岁的邓稼先,今年也该有98岁了,但邓稼先在62岁时便离世了。
左:邓稼先,右:杨振宁
杨振宁和邓稼先虽然都是科学家,却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杨振宁在很多人眼里觉得非常了不起,但在我心里算不上什么。
邓稼先虽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没杨振宁高,但在我心里他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为什么要把杨振宁和邓稼先放在一起来聊,因为他们既是同乡,也是同学,还是世交。
左:邓稼先,右:杨振宁
对于他们两人的故事,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讲述。
清朝末年安徽有两户人家,一户人家姓杨,一户人家姓邓,姓杨的这户人家男主人叫杨武之,姓邓的这户人家男主人叫邓以蛰。
杨武之后来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邓以蛰则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
年9月22日,杨武之的大儿子出生了,取名杨振宁。
年6月25日,邓以蛰的三儿子出生了,取名邓稼先。
年,12岁的邓稼先考入北平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在这里他和高他两个班级的杨振宁成为了好友。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两人各自开始避难的经历。
杨振宁随母亲带着弟弟妹妹返回合肥,之后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
年秋,杨振宁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他的父亲杨武之让他报化学系,后来改为了物理系。
杨振宁
邓稼先这边最终也是去了昆明,但是途径的路线与杨振宁不同,沿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最后到达昆明。
年9月,邓稼先考入四川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高中三年级至毕业。
年,邓稼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时候他又与杨振宁成为了同学。
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直到年硕士毕业。
邓稼先则是在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毕业,他和杨振宁都有一个共同的老师王竹溪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两人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年,邓稼先回到北平,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年,邓稼先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邓稼先和杨振宁又将在美国重逢。
年,杨振宁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邓稼先则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年,邓稼先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此时的邓稼先年仅26岁。
过去两人的人生虽然不同,却常有交集,但这之后,两人的人生之路截然不同。
杨振宁在美国的研究可谓如鱼得水而成就不断,邓稼先则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优厚待遇,与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左:李政道,右:杨振宁
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同样是这一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这一年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学报》上相继发表了《β衰变的角关联》、《辐射损失对加速器中自由振动的影响》、《轻原子核的变形》等论文。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章(现藏香港中文大学)
年,杨振宁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而在此之前,他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鼓励在台湾的岳母设法取道美国转往中国大陆,在他的安排下,杨振宁的岳母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亲自接机,之后转机飞往北京定居。
我们接纳了杨振宁的家人,但杨振宁却做了台湾的院士。
此时中苏关系恶化,起因是苏联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要求在中国建立海军基地,被毛主席断然拒绝。于是苏联终止对我们的援助,撤走所有专家,并逼迫我们还债。
赫鲁晓夫
终于在年6月21日,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出研究核武器的决定。
这一年秋天,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
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单方面撕毁两国签订的协定,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协定的日子,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从此他告别家人和孩子,隐姓埋名深入大漠戈壁,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
毛主席
谁没有荣誉感呢?谁不想在世界级科学家的殿堂里留下自己的名字呢?
邓稼先有这个能力让自己的名字被科学界铭记,但是为了保卫共和国,邓稼先牺牲了自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做研究。
在六十年代极端困难的条件之下,不但隐姓埋名,还要放弃发表论文的资格,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无异于断臂之痛,但邓稼先宁愿放弃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原子弹的研究。
邓稼先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坚定地信念,克服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做到这一点,然而邓稼先做到了。
时间来到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位美国公民。
同年,杨振宁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杨振宁在香港演讲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向世界展示了我们惊人的实力。
年10月,我们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当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是我们向世界的一声呐喊:中国不接受任何欺侮!
而这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方案,正是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
之后邓稼先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法国用时8年零6个月、美国用时7年零3个月、苏联用时6年零3个月,中国用时2年零8个月。
同样出生在一个地方,同样在一所中学和大学读书,同样赴美学习,但最终的人生之路截然不同。
一个留在美国享受优厚待遇,发表各种科研成果,最终加入美国。
一个回到国内隐姓埋名,在荒漠戈壁研究保卫民族的国之重器,最终身患癌症离世。
我为什么觉得杨振宁算不上什么,正是在国家和民族这个层面,他无法与邓稼先比肩。
邓稼先和于敏
有些人说杨振宁也为我国作出过贡献,或许在普通人的眼里,这确实可以说是贡献,但是在同级别的科学家身上,特别与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相比,这也好意思称为贡献?
年,杨振宁首次回大陆探亲,返程前故意问了邓稼先这样一个问题:“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我不知道杨振宁当时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在试探?是在质疑?还是在挑衅?
因为当时邓稼先已经隐姓埋名,他不能暴露自己的工作性质,于是在请示了周总理之后,他写信回复杨振宁:“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周总理
年,在一次核试验中,为了查明事故情况,邓稼先说“这是我做的,我知道。大家谁也别去,进去了也是白受污染。”
于是他只身深入事故地区,最终找到了未爆的弹片,但也因此受到放射性物质的强烈辐射,年7月患直肠癌住院。
住院期间,杨振宁从美国回国看望了邓稼先,却问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搞出了两弹,得到多少奖金?”
我不知道这问题是想说明什么?是让邓稼先意识到自己做的一切不值得?还是想了解一下我们对科学家到底有多重视?以便为自己今后打算?
杨振宁
或许在杨振宁眼里,相比国家和民族利益,钱才是最重要的吧。
不过,我想邓稼先的回答令杨振宁失望了吧。
“我得了20块钱,原子弹10块钱,氢弹10块钱。”
这就是邓稼先当时研究两弹的奖金,可见我们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
年,邓稼先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是去看看天安门。
年7月29日,邓稼先离世,享年62岁。
邓稼先
邓稼先相比杨振宁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也没有国际上那么知名,但是在我心里,邓稼先的伟大远远超过杨振宁。
邓稼先所做的一切,与我息息相关,与这个民族息息相关,与这个国家息息相关。
杨振宁所做的一切,说实话跟我毫不相干!
年4月,杨振宁才放弃美国国籍,我们这个时候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
年,81岁的杨振宁终于回国了,但是这个时候才回来?
一年之后,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翁帆,这种操作岂止是回来养老?
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还做了一件别国想做却不一定能做成的事情,那就是阻止建设大型对撞机。
对撞机是一种将质子加速对撞的高能物理设备,其主要作用是积累并加速相继由前级加速器注入的两束粒子流,到一定束流强度及一定能量时使其在相向运动状态下进行对撞,以产生足够高的相互作用反应率,从而便于测量。
建设对撞机有什么好处呢?目的是发现新的物理定理和新的粒子,也就是说,谁先研制成功了这个东西,谁就有可能取得未来科技上的先发优势。
对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支持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
但是对于大型对撞机,杨振宁公开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完全不是一个科学家的口吻,倒像极了一个领导的身份。
一个在国外生活了50多年的人,对中国的国情一无所知,竟然还关心起了我们的国计民生!在反对大型对撞机的事情上,杨振宁是这么说的:
“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建粒子对撞机的条件,即使建成以后,我们国内也没有科技人才可以主导,所以那到时,肯定要请外国科学家来帮忙,那这样就等于给别人做了嫁衣。其次,建粒子对撞机太烧钱了,这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所以我们还不如把这个钱省下来,用于其他科技研发。”
如果按照杨振宁的说法,那么我们当年肯定是不能研究原子弹的,因为杨振宁的意见就是,第一我们没资金,第二我们没技术,第三我们没人才,什么都没有,你还做什么?
如果真是这样,真不知道我们当年能够凭借什么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大型对撞机是面向未来科技的研究,如果我们不能另起炉灶抢在别人的前面去发现探索,永远只会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
杨振宁长期生活在国外,满脑子都是西方的那一套,他怎么知道我们就没有科技人才可以主导?
另外,大型对撞机研制出来之后难道不可以租给别国的科学家进行研究?不可以利用这个设备来盈利?
如果我们能从大型对撞机中获得新的物理定理和新的粒子,那么今后我们还需要唯美国马首是瞻吗?恐怕那时候美国和别的国家都要依靠我们的大型对撞机来做研究了。
但遗憾的是,最终经过投票,反对建设大型对撞机的杨振宁获得了6票,支持建设大型对撞机的王贻芳获得了5票,最终这个项目被叫停。
但邓稼先临终的遗言却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杨振宁或许做到了别国做不到的事情,这是他的厉害之处。
你对邓稼先和杨振宁怎么看,决定权在你的手里。
还是之前那句话,一定会有网友说杨振宁有多伟大,对我们有多大贡献。
但是很抱歉,杨振宁的那点贡献,与同时代我们的科学家相比,好意思叫做贡献?
邓稼先在我心里是伟大的英雄,杨振宁在我眼里只是一个陌生人。
我是百科阅览,生活阅览馆,百科杂货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