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我的家我家的炉灶革命红河日报社
“民以食为天”,与百姓朝夕相处的炉灶,就自然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尺之一。细细盘点,在我和我的祖国发展历程中,我家的炉灶也迎接过一次次革命性洗礼。我记事的时候,弥勒多数农村使用的是土基砌成的大鸡窝灶,这种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没有烟囱、没有炉条、没有风洞,锅底下是一个只有灶门的大火堂,这种灶使用的木柴也不必砍短劈细,使用时,前面烧得差不多了,就将木柴往灶堂撺一撺,如此反复,唯一要求的技巧是灶堂的柴要架空。火旺的时候,那火梢子从灶堂里蹿出来,像一根激动的大舌头,疯狂地吻舔老灶的额头;火不着的时候,就拿起火通(用竹子做的一种生火工具)往灶堂送风,有时吹一下,满头满脸都是火灰。除了寻常百姓家的大鸡窝灶,还有一种回风灶。当时只有机关单位的食堂才使用回风灶。对劳动力弱的家庭来说,从山上盘点柴是很艰难的,回风灶不拣柴,不管玉麦竿、烤烟竿,还是毛草,只要塞进去,全家人的嘴,包括鸡猪就有指望了。于是,父亲到离村一里的拖拉机站食堂看了一眼,回来就照葫芦画瓢打了一眼回风灶,父亲还觍着脸到供销社建仓库的工地上讨要了两瓢水泥,把灶台认真地打磨一番。一时间,寨子里传开了,有人说:“回风灶太磨人,柴要砍小很麻烦,还要随时关火门。”也有人说:“回风灶要不得,没办法烤火,要煨点稀饭草药,连糊炭都败不得一点。”更有人说:“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灶好用,烤粑粑、烧小薯、烧芋头样样顺手,煮在锅里的猪食还随时热乎乎的。”不过日子长了,大家都发现回风灶的好,说省柴的有之,说火力好调控的有之,说必要时可以烧煤炭的也有之。后来,父亲又从供销社买回一个泥土烧制的风炉,风炉灶又成了寨子里的热门话题。有的说:“风炉不热乎,冬天烤火烤不到脚。”有的说:“风炉火力太小,煮东西很慢。”有的甚至说:“农村人家使风炉就是摆老工人的样子!”但日子长了,寨子里风炉灶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参加工作时用的也是一个风炉,不过外壳已经是生铁铸造的了。年结婚的时候,妻子单位分到一套房子,那厨房虽然窄了一点,但锅灶齐全、摆布得体。厨房门对角是一眼两面靠墙小巧玲珑的回风灶,灶门与两边的墙成四十五度夹角,灶台还是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水磨马牙石,灶台连过来就是紧贴窗台的洗菜池,也是水磨马牙石的,下面是一个拖把池,灶门另外一侧的墙脚,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煤池。那厨房让我满意的还不止这一些。走进厨房,在乡下从未见过的配电板也特别显眼,单是一把闸刀在上,两个三项插座并排在下的等腰三角形构图,就能给人端庄稳重的好感。电炊带来的方便、快捷、卫生,是从前无可攀比的,但毕竟只是电炊的初始阶段,炊具品种不多,安全性能也不太可靠。有一次我用电炉烧开水的时候遇上停电,出门的时候又忘了拉闸,第二天回来进厨房时看到铝壶歪在电炉上,壶底已经熔化在电炉盘的槽里,那时才突然害怕起来。还有一次,妻子把电炒锅洗干净挂上墙的时候,竟然忘了拔出插头,晚上我们回家时,一进门就是一大股焦臭味,到厨房一看,那挂在墙上的电炒锅就像一轮红彤彤的太阳。这两件事让我们对电炊在喜欢之余,又多了一些担心。那时的昆明已经有了管道煤气。在云南省民族干校的大舅哥家,我第一次看到那蓝火苗,炒菜时如果嫌火小,只要轻轻扭一下灶上的开关,原先慢悠悠的火苗就会欢了蹿得起来。没想到,几年后我们家也用上了灌装液化气。而今功能更多,性能更安全,更人性化,更加节能环保的电磁炉、微波炉、光波炉等家电所带来的炉灶革命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或许是多见不怪的缘故吧,当一波波“炉灶革命”浪潮迎面扑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再皱眉嗤鼻,人们都能很快从以往的习惯中走出来,接纳、适应这些新型炉灶。通讯员:朱忠图片来源于网络责编:毛静媚
上一篇文章: 为环保,专家建议农村禁止烧柴火做饭,农民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