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城开发总是失败

最近五大新城曝光率再次上升,又有许多人跃跃欲试,以图抄底。但凡有质疑声音,他们第一时间拿陆家嘴堵嘴:

眼光放长远一些,之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后来被打脸了吧?

不过不是每个圈圈都有魔力,不是每个新区都是陆家嘴,新城是否可以崛起,还需要回归经济规律,逐个分析。

毕竟近20年出现的鬼城不止一个。

01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你们经常举例的陆家嘴、徐家汇统统不是新城。

陆家嘴以金融城身份出道,本身定位就是市中心,所以仁恒滨江园、世茂滨江、汤臣一品开盘就是上海之巅;

徐家汇以副中心身份出道,城市副中心,即,上海这座城市次级中心,本身也是市区;

最近大拆大建的前滩虽然是全新片区,却也不是新城,甚至规划中已经将其归为中央活动区。

所谓新城,一定独立于主城区外,具备完整的城市职能,即,与市区有相当的地理隔断,你也不用老往市区跑。

新城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当时英法的核心城市人口剧增,伦敦人口从90万增加到万;巴黎从50万人增加到万人,但是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市政道路却没有更新,导致一系列城市问题,所以当局萌生了在大城市周边建设一些田园城市的想法。具体的见于英国人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

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布置农业用地,用铁路联系彼此。中央布置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建设环形的林荫大道。

核心还是“城市之间布置农业用地”,一定不是绵延不断的无序发展。

后来事实证明,连绵不断地城区扩张确实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洛杉矶。

洛杉矶是美国西部第一大都市,人口.67万,建成区面积却早已超过上海,而且是典型的摊大饼式扩展,交通状况极差——地面红绿灯极多,高速拥堵极其严重。

而且城市中心较为单一,除了downtown就是个大农村,这也是交通拥堵的根源之一。

有鉴于此,二战后启动扩张的城市纷纷摈弃摊大饼,卫星城模式成为主流。

东京都市圈、首尔都市圈即为典型案例,东京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大致分为:中心区-副中心-产业新城-县。

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着手打造新城,不过前期参考苏联模式,以工业新城为主要类型。

具体到上海,年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设五个卫星城——闵行、吴泾、松江、安亭、嘉定。最为典型的是作为市区飞地的老闵行,在徐汇迁过去四大金刚工厂,当地迅速城市化,成为当时郊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明确了上海中心城—卫星城—郊区小城镇—农村小集镇4个等级结构。期间首次提出一城九镇的宏伟规划,即松江新城+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9个中心镇。

然而这版规划很快就宣布失败,原因后面会详细分析。

年新版规划中,新城增加为9个。

年指定的规划中,又将新城缩减为五个:松江、嘉定、青浦、奉贤、临港。

所以再次看到五大新城一定不要激动,上海的新城开发已经有60年历史,来来回回还是那几个角色。

02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年上海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老闵行的工业区渐渐衰退,没有新城规划的莘庄却异军突起。

东京的城乡体系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大副中心,尤其是西部的池袋、新宿、涩谷。

而远郊新城却没有达到规划预期,比如筑波科学城。

筑波科学城年开始规划,建设初期也是为了疏解市区的拥挤,目标是导入35万人口。

为了配合人口导入,政府迁入了43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和两个国家级大学,希望用行政力量引领民间资本,甚至年的世界博览会都安排在了筑波。

然而在50多年后的今天,筑波也仅23万人口,期间东京人口却由多万暴增至万。

有趣的是,多万人口时大家都在吵着疏解人口,万时这种声音却渐渐的消失了。

不过即使筑波只导入了23万人,目前也多有怨言。有37.3%的居民抱怨交通问题,他们大多工作在筑波科学城,却在东京居住——他们的孩子不愿意离开东京,因为在东京可以上名牌学校,毕业后可以在企业或政府中找到好的工作。

所以很多居民工作时住在筑波的单身宿舍,周末坐高速列车回东京,即使筑波的房子便宜至2-3万元/平米。

另外,还有19.7%的居民抱怨当地娱乐休闲设施不够,15.9%的居民抱怨购物不够方便,有10.6%的居民面临儿童抚育和教育问题。

为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出现在池袋、新宿、涩谷?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副中心。

副中心距离中央区通常为7公里左右,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副中心已经与市区融为一体;新城却普遍位于30公里以外,看得见的将来始终是孤悬海外。

03

其实副中心与新城开发时目的接近,都是为了疏解市区的拥堵,不同点在于疏解的产业类型——副中心可以与中心区类同,新城却必须错位竞争。

上海最为著名的副中心徐家汇仍然以商业发达闻名于世,奢侈品店铺上海前三,奠定了西南部龙头地位。

而新城却以商务要求不高的产业为主,汽车城可以落户安亭,华为可以远赴青浦金泽,大学城远郊遍地开花,这些产业的本质与之前的工厂没有太大区别。

而城市出现的契机就是商品交易,就是高频沟通,这些可以远离市区的产业本身就没有明显的城市特征——你们过去无非是赚钱而已,而城市原始的功能是花钱。

所以宏观上城市化与产业密切相关,微观角度产业在的地方却不一定是市中心,这也是这些新城明明有高收入的人口集中却没有迅速崛起的原因。

紫竹高新园区引入了上海顶级院校交通大学,聚集了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等世界一流企业,吴泾仍然是典型的郊区。

张江在上海的地位没人质疑,年GDP突破亿,超过了大量省会城市,即使如此也是一个产业基地形态,近些年才提出要打造张江副中心——正式进入城市化。

而张江的位置位居中环,就像另一个打造副中心的邻居金桥。

所以在根源上讲,打造新城是一个伪概念,城市化的发展自始至终都遵循一环扩一环的规律,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们能做的是顺应规律,通过打造副中心的形式疏散商务功能,能做到多中心发展。

西南部的人口以徐家汇为中心,浦东内环以陆家嘴为中心,中环以张江金桥为中心,北部以五角场为中心,大家目的地分散开来,跟“打造新城”疏解人口的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非得有地理隔阂才是疏解?

以莘庄为中心,在边缘打造一个商务区,给排水、暖、强电、弱电、排污系统可以无缝衔接,在朱家角打造商务区则需要另起炉灶,哪个成本更低?

所以如果押宝新城崛起,一定要押距离中心更近的地段。

04

当然这些东西大部分人都知道,可为什么还是执迷于打造新城?

是因为城市发展渐渐的抵达了边界。

城市边界由什么决定?不是人口,不是产业,而是交通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边界大致在中山公园、徐家汇等区域,是因为这些地方乘公交到“市中心”大约需要一小时,更远的地方已经无法触及。

不是不想扩,而是超过一小时的通勤就超过了生理极限。

地铁的出现,将上海的野心推向郊区,一小时通勤圈开始扩展至15公里以外。

年前后中环的开通,正式将四大副中心纳入城市核心,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外环内将取消地段差别,形成上海的城市高原。

当然高原上分布着一些山峰。

当地铁建设速度放缓时,城市边界又渐渐的明显起来,西南部最远触达泗泾,北上海最远触达嘉定新城,浦东最远触达周浦。

在这些区域之外生活,生活品质可能会弱于二线城市,这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怎么办?只能祭出新城,用新城吸收外溢产业与人口,在新的交通方式出现之前仅有这条路可走。

不过前面提到过,这种形式吸附的产业一定与中心城区错位竞争,所以发展理念与主城区迥异。

房地产定价体系也完全不同。

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新城落地难度?距离的重要性前面提到过,政策的落地程度需要回归本质——政策的本质就是钱。

上海目前给予的政策有这样几种:税费减免、开证补贴、放宽落户、行政动员。

如果一个片区实打实的放开了落户限制或者已经动员部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过去,说明这是亲儿子。

如果一个片区雷声很大却迟迟见不到实质内容,大概率是在应付差事。

说的是谁你们猜到了吧?

以上为正文

编辑∣环线咨询

本文版权归“环线房产咨询”所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1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