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逝的行业小炉匠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豫西南唐河一带农村,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衣着破旧的十几岁的男孩子,头上顶着一口铁锅,在村子里四处转悠吆喝着:“轱辘锅钉锅吆”、“轱辘锅钉锅吆”……,人们每看到或者听到这些,就会利用生产队收工的间隙时间或吃饭时把自家需要修理的挖镢、锄头等干活工具和有破口子或破洞的铁锅拿去修补。生产队的队长或保管则会根据队里的实际需求情况铸些犁铧、犁面等农具的配件,以预备着春、秋季节犁地、耩地之需。这种行当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农村“三大匠”之一的“小炉匠”,另外两大匠是“剃头匠”(理发的师傅)和“锻磨匠”(也叫石匠)。从前在农村凡是称为”匠“的都是具有某种手艺或技能的人,如:泥巴匠(砌墙盖房子的)、木匠(做木工的)、铁匠(打铁,制作铁器工具的)、染匠(染坊染布的)、粉匠(磨粉下粉条的)等等。之所以称为“小炉匠”是不同于城镇集市的那些打制铁器用具的固定铁匠铺,而这些小炉匠们往往常年流动于农村的各个村庄,利用自己的技巧手艺解决了集体和农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成为工匠们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以前,由于我国科技和工业的落后,那个时代的农村,农业耕作仍然依靠畜力牛耕和原始落后的步犁、木耙,每个公社虽然都建立有机耕队(拖拉机站),就三四台东方红履带式54马力的拖拉机,远远不能满足全公社大面积耕地的需要,况且大部分生产队都比较穷,没有资金支付机耕费用。牛犁地用的木制铁辕式步犁上的犁铧、犁面又是易损部件,稍有损坏就影响犁地。同时农户的生活用具也不像现在,家家有钢精锅、电饭锅、电磁炉等灶具,做饭都是烧柴土灶,上放一口铁锅,铁锅用坏了由于缺钱,也不舍得买新的,修修补补继续用着,这都需要有这种手艺的能工巧匠来制作或修补。这种小炉匠以安徽太和县来的居多,一般都是三至四人一起合伙,一辆架子车拉着风箱、炉灶、铺盖以及锤子、火钳、铸模、煤炭等工具、物料,也有的是几人担着担子,游动在乡间村庄。他们每到一个村子,就选择队里的牛屋院或其他空场地方,若在夏季会选在树林或大树的树荫下,这边师傅们支起风箱炉灶,摆开场子,那边就叫小徒弟们在村内去吆喝,等吆喝够圈,村民们拿着破锅、烂搪瓷盆、断锄、坏挖镢来拾掇的时候,这边的设施也就安装齐毕,大师傅开始拉动着一个圆筒状的大风箱,站在那里嗨呼、嗨呼推拉开来,炉灶里的煤炭火随着风箱的吹动,闪出呼呼的蓝色火苗,炉灶的中心放着一个耐火的陶制坩埚,里边放着准备融化的碎铁块。随着火炉温度的升高,坩埚里的铁块会融化成铁汁,这时候就可以铸造铁制农具的部件了。浇铸犁面和耧铧是这些小炉匠的主要营生,因为这几样都是农村生产队犁地、耩地的主要农具部件,小炉匠们也是年二半载才能转过来一次,每次遇到各个队都要制作一些作为预备。这时队干部们拿来一个所要铸造部件的样品,匠人师傅们现依照这些部件制作范模,放在平地上,用大铁钳夹过坩埚,把融化了的铁汁灌入里边,冷却以后打开范模,一个新的铸件就制成了,铸造耧铧等些小的部件时,地上会放置多个范模,一坩埚的铁水刚好能够倒完。有时队里会把积攒的坏车轱辘等破旧铁器东西拿去,作为化铁汁用的材料。相对于铸造这些大部件,为农户补锅就是小玩意了,补锅时一位师傅坐在小板凳上,把有裂口或有小窟窿的地方擦拭干净,把裂缝处用尖嘴锤仔细地打大点,让铁汁能够加入,修补时把锅架在两腿上,左手拿着一块叠几层的旧帆布,上放一块小瓦片挡在铁锅破口的外边,右手拿一个特制的小勺,舀点铁汁快速倒入锅的破铜或缝隙里,用一簇厚布卷成的团快速来回抹平,铁锅的破洞和口子就给补好了,也没留下痕迹和新的铁锅一样使用。另外,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个人担着担子,走村串户为农民钉缸、锔碗、钉锅、钉盆的匠人,也称为小炉匠,那时候由于物资缺乏,生活紧张,农户的缸啊、碗啊、盆啊一类生活用具破了也不舍得扔掉,就有这类手艺匠人修理了,他们的工具也比较简单多,没有火炉和风箱,一副担子担着一只工具箱和铺盖卷就行了,全凭手工操作。钉缸和钉碗的方法是相同的,在缸或碗的破口两边用一种小钻钻两个对称的小圆洞,取一节砸扁的铜丝穿过去扣紧,并在缝隙处抹上石膏水就行了,裂缝长的需要多钉几处,短的一个两个钉钯即可,我们这里俗言说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由此说起的。小炉匠们在一个村庄扎场子,往往会干上四五天,活多的时候时间会更长,我们村子比较大,每当小炉匠们来到,都会在一个地方干上十天半月,每到星期日或者下午放学早的时候。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那里玩耍看稀罕。这里也就成了村子里的热闹场所,老汉们嘴里叼着旱烟袋尊在一旁聊闲话,天南海北的胡乱扯着有趣的话题,评说着村里的家长里短或奇闻异事,老太太们会带着小孩来这里玩耍,顺便把家里需要修补的东西拿来修补,有些摇着拨浪鼓的货郎担或卖炒花生、花喜团的小贩也会来凑热闹,每当小孩子闹人的时候,哄孩的大人们就会找出一角两角或三五分钱给孩子买把焦花生、花糖豆等。小孩得到吃物以后,又乖乖地跑着玩去了。当在一个村子活干完的时候,小炉匠们就有收拾起炉具行装,向附近另一个村子走去。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式步犁开始普及使用,旧式木制铁辕犁已被淘汰。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普遍提高,农业耕作大部分用手扶式三轮拖拉机耕地,每户基本都有一台;到年后,国家实行农机补贴,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进入农户,还出现了农机合作社和专业户,农业收种已全部实现机械化。这种以铸犁铧、犁面和补锅为业的小炉匠也失去了用武之地,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这种行当也随之在农村消逝,而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但是,在集镇或城市里,还有一些匠人继续从事着修换铝锅底、制作白铁水桶、家庭扫地拆灰用的搓斗等白铁手工制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业。唐河岸边LZQ
上一篇文章: 灶王爷与灶王奶奶的传说 下一篇文章: 搭顶间烧砖荆编火炕,这些唐县农村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