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的佳奇饭店,它闷声不响红红火火了3
文
愚人
说自己是老字号的人不少,比如有人自说自话自称自己是始创于年,反正也是死无对证的事情。本来也就是工艺不复杂的小作坊,神叨叨也就由它了,如今的味道也不过如此。
突然发现,城北路东升路口的佳奇饭店,还在老地方,倒是可以称得上老字号的,佳奇饭店的年份虽然不算老,才够33年,但是它至少比东升路还要早,它闷声不响红红火火了30年,不服贴还不行。
时光的胶片倒回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候的嘉兴城里还没有几家像样的饭店,少年路图书馆门口的聚士酒家和嘉兴宾馆对面的悦华海鲜,再后来就是建国路口的贵族了,从前叫“贵族”,后来听说名字不符合形势的要求而要求它改名,取名为“贵属”,比贵金属少了一个字,也算是打了擦边球。
那些店的老板娘们都很漂亮,也十分地能干,自然生意不错,她们都是餐饮业的弄潮儿。后来有一个叫王芳的小姑娘,从绢纺厂出来,从服务员做起,后来另起炉灶在秀州路上开了餐饮饭店,也热闹了一阵子。这些都是有故事可圈可点的,这是题外话,与本文无关。
话说年7月,在城北路栅堰路口动力机厂门口卖酱鸭的赵加琪扔掉酱鸭摊,到秀水工业公司对面开了一爿小饭店,取名佳奇饭店,那时候的城北路还很偏僻,属于城郊结合部。现在笔挺的东升路还没有影子。
到了年,东升路勉强动工,那一年,佳奇饭店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就是城北路与东升路口的转弯角子。那时候这一带还在开发,到处坑坑洼洼,像个建筑工地。
赵加琪是个老三届知青,都说老三届的人聪明能干,此话也有道理,起初的佳奇饭店属于路边饭店,烧的是土菜、家常菜,也不请厨师,老板自己就会烧菜,大家吃过都说好吃,久而久之,去的人也多了。
早年在场面上的人应该也都是去过一、二趟佳奇饭店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佳奇也有了小名气。可以说,没有去过佳奇的人一定有,但没有听说过佳奇的人不一定有。
时至今日,75岁的赵加琪自己不动手了,只是每天在店里转悠,人称“小佳奇”的儿子在店里当了大厨,跟他父亲一样能干。
要问为什么不请大厨,卡车司机出身的小佳奇说:请不起啊,现在大厨要价高,我的菜又不好意思涨价,都是老客户,只能自己辛苦点。
说这个话也是要有底气的,你总得会烧几个拿手的菜。老板说,他烧的糯米子排、清炒虾仁、冰糖鳗鲡还是很好的。
刚巧大堂里有老客户在聚餐,我问他们:特色菜是什么?那位大哥回答我说:我点的都是特色菜啊,佳奇饭店的家常菜,自己家里烧不出来的,这个咸肉骨头也是特色菜。青菜萝卜,各有喜欢,看得出味道都不错。
上面正在点菜的这位王姐,17岁就在佳奇当点菜员了,说是明年就要退休了。整整33年,人生的青春岁月都在这里度过,估计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王姐练就了看人点菜的本领,老客户进门,只要报个人数,说明是请客户吃饭还是跟朋友小聚,王姐就麻利地把菜给推荐好了。
然后就催你赶快去入座:“够了够了、去坐好!”没等客人落座,一杯茶就到了面前,说回家的感觉估计就是这般的吧。
想当初的佳奇饭店只有平方,也没有包厢,现在东拼西凑,有了多平方,包厢也有了7只,同时可开10桌,佳奇的装潢跟三十年前也差二不多,就连凳子也不统一,八国联军样式有,反正能放下屁股就行,如此简单的环境,也保证了它的价格优势。
还是那位不愿意露脸的大哥说:佳奇饭店,食材真,份量足,价格公道,比方说,同样三个人吃吃,外面饭店总要多元,这里多元够了。这份鳝丝78元,不要看它贵,它实实在在都是鳝丝没有拼头啊!家里买来烧烧,也要这点钞票的。
小店做出了名气,形成了固定的客户群,都不用做广告吆喝揽客,老吃客觉得价格还实惠,都喜欢这里,佳奇成了人们聚会的必选之地,所以来佳奇饭店的十有八九是熟客回头客,那些大饭店里的同学会估计都是些年轻人去的,要排场,要扩大朋友圈,普通老板姓的老同学聚会都喜欢佳奇这样的地方,图个开心,大家“敲瓦爿”买单也开心,所以这里的同学会比较多。
佳奇店堂里的几块铜牌,说明佳奇一直在被人肯定。可是小佳奇却说,我不要名气,不要荣誉,即便是过年做点善事,邀请孤寡老人困难户吃年夜饭,我也是由社区出面去操办。我只要小本经营,实惠、好吃就行了。看来佳奇想赚的是口碑。
如今各行各业生意难做,开吃食店的门槛低,所以马路上处处见饭店,高端如五星,普通如衢州、沙县,开开关关是常事,佳奇饭店走的始终是大众化的路线。市场经济也不需要吹牛,不能盲目扩大,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否则必然是开开关关,做了一辈子开关公司。
生活中,有的老字号是断断续续的、张冠李戴的,佳奇饭店两代人传承,从容不迫走过了30多年。讲老底子的故事,老百姓心中的佳奇就是一个老故事,因此说佳奇是老字号也不为过。佳奇饭店以其33年不变的角色,低调地陪伴着老客户,在时光的转角处阅尽人间沧桑与欢乐,也见证了这条东升路、这个时代的变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