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初就逼着娃ldquo大搞精读
今天我们继续聊聊娃阅读的事儿。
很多家长在群里问过我一个问题:“伊森妈,你是怎么给你儿子精读的?”
我的回答每次都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我不给儿子做严格意义上的精读。”
为什么?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精读要求极高——挑选哪篇文章/哪本书当作精读文本?怎么做精读?概括段落大意?划出中心思想?和英文学习一样画思维导图?
还有一个灵魂拷问——家长都有这个能力和时间给娃做精读吗?学校里的教材选篇目是无数专家大咖花了大量的时间选出来的经典,老师教授的时候都有精读的参考资料,我们家长哪里有这个能力和时间“另起炉灶”?而且花在精读上的时间越多,广泛大量阅读的时间肯定就被挤压了——家庭阅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大量泛读;主要作用应该是对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仅就阅读这件事,我觉得家长的角色一定要把握好,不能任由不管(不引导、不选书),也不能掌控太多(逼着搞各种花头经)。最好的陪伴状态,就是我一本书,娃一本书,岁月静好,人生美满。
这阵子“因疫宅家”,我和伊森时常就是这个状态在一起读书。
我始终认为,阅读之初,应该去让小孩大量接触各类好看的故事、精彩的故事、有吸引力的故事,逼着娃大搞精读,绝对是个坑。
什么是精读?
精读的字面意思是指精细深入的阅读。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把字字句句读明白,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的融会贯通的理解水平。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经过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理解。
大家还记得我们自己读书时代上的语文课吧?我从小最怕上鲁迅的文章啊!每个句子都要拆开来,问“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这句话为何要这么写”、“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想法”……鲁迅先生的那些精彩的好文章啊,被拆解得体无完肤,每次测验考试都要反复考,生生把一段美好的阅读经历演变成恐怖电影。
当然,我并不是说精读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反复精读,才能让人的阅读水平上一个台阶——但仅靠精读而没有泛读,阅读水平也是无法真正得到提高。尤其在娃还小的时候,那种“锱铢必较”的精读精神,可能会让娃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厌烦”感,而这才是真正要不得的。
现在很多特别用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