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老洋房太贵了更值钱的是你所不知的
热播剧《安家》以房产中介为视角,买房卖房,看尽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包容与残酷,有温情感动,也有市井人心。可真正展示上海韵味的,应该当属老洋房了。
老洋房,必定是贵的。如今整个上海私有产权的老洋房也总共只有-幢,其中产权清晰、可出售的老洋房不足幢,修缮完好的不足50幢。物以稀为贵嘛!
幽静的梧桐道两旁,隐于繁华尘世的老洋房,一直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即便如今很多老洋房里开起了餐厅,办起了秀。偶尔走进去,也觉得和这个房子,始终有一种疏离感。
罗晋饰演的徐文昌说:每一个老洋房,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呼吸、自己的主人,心浮气躁的人,都走不进老洋房的世界。
即便如此,说起老洋房,也觉得腔调十足,总有一种道不明的情绪。
就像剧中,挑剔的“饲料大王”林茂根,摸着翻新过的思南公馆的墙面,说:“房子是不错,可对于我,少了一些精神契合度。”
而他所说的精神契合度里,大抵是一个有着故事的老洋房情结:
“小时候,经常跟着爹爹到上海来卖菜,挎着竹篮,挤在公交车里,车上的人嫌弃我的竹篮挤到了他们。他们看不起我的穿着,笑话我的口音。他们的表情和语言刺伤了一个少年的自尊。”
《安家》剧情被伤了的自尊心成了一把不服命的刀。他看着车窗外头一幢红色的小楼,半球一样的屋顶,长方形的窗户,高高的山墙,大大的露台,像童话一样。透过那扇黑色的大铁门,看到院子里开满了鲜花,还有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仿佛还听到那幢楼里传出象仙乐一样的钢琴声。
这一栋老洋房的魅力,激励着他闯出了一番天地,执着而坚定。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给“饲料大王”找到了曾经“茶叶大王”向玉荣的向公馆,除去奢华,“茶叶大王”离世正好和“饲料大王”出生是同一年的巧合,已完全符合了林茂根想要的老洋房的样子。
在上海,那些里弄里的老人,下下棋,溜溜弯儿,却是一本旧年历,一张活地图。就像剧中孙俪饰演的房似锦,在大半辈子穿梭于各个街道的邮递员张叔的指点下,开启了探索上海滩老洋房之路。它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还有一个个曾住在老洋房里的人。
01老洋房里的名人
剧中的向公馆,它的的原型其实是凤阳路号的应公馆,如今安静地隐于黄浦大楼的大院内。当初,宁波富商应子云为了长子应舜卿与董逸的婚礼,斥巨资造了这座可与外滩汇丰银行媲美的豪宅。应家的老人说,为了赶进度,当时还给造房子的工人煮了红烧肉来犒劳。
又如,铜仁路号的“绿房子”,南阳路号的贝轩大公馆,是见证了贝润生从“颜料大王”到“房地产大王”的发家史。
笙馆再比如,上海滩“一代枭雄”杜月笙的笙馆,绍兴路54号,那里住着杜月笙最爱的两个女人,四姨太姚玉兰和梨园“冬皇”孟小冬,笙馆里时常飘出京剧声。
巴金故居,宋子文故居……
上海的灵魂就浓缩在上海滩这-幢老洋房里。说是一幢老洋房,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为过。
当初的上海滩,像李香兰在《十里洋场》里唱的:“把苏杭比天堂,苏杭现在也平常,上海更在天堂之上,洋场十里好风光。”其中最为风光之一的,当属荣公馆。
“荣宅”的前世今生
陕西北路号,有一栋法国古典主义特征的独立式三层花园洋房。远远望去,红色圆形穹顶,犹如钟塔,站在两旁婆娑的樟树枝叶中。这一座当今上海滩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的豪宅,就是荣宅。
陕西北路号荣宅年,已是“面粉大王”的荣宗敬相中了位于西摩路号(今陕西北路号)的一栋大花园别墅。在买下它前,原属于一个德国人,房子始建于至年之间。荣先生把这座建筑面积平方米,花园面积平方米的大宅子委托给上海滩著名建筑设计师陈椿江,在其修缮之后,加入了中式元素,宅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融合了当时颇为前卫的空间设计,极具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一排雕花的石砌围墙,进门就是偌大的花园。洋楼的转角处呈六角形突出,门厅前面有罗马柱支起半圆形的大阳台。墙面和窗棂都有浮雕和纹饰镶嵌其间,门楣和窗沿上也有精美的雕花。最惊艳的是窗型各具特色,全由彩色拼花玻璃组成。主立面设两层列柱敝廊,有强烈的巴洛克风格。二楼的餐厅却极具英国王室风格,厅里摆放着英式餐桌椅,天花板饰有椭圆形镀金浮雕花环。
荣宗敬全家福荣宗敬带着家人住在这里二十年,运筹帷幄地指挥着他的实业帝国。直到年荣先生去世,之后几年间,其家人也相继移居国外。这栋老洋房就此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沉睡着。
岁月漫漫,荣宅再次被叫醒是在3年11月26日,“荣宗敬故居”在陕西北路号举行揭牌仪式,荣家后人也到场。次年,荣宅又被列入上海静安区的文化遗产。
修缮后荣宅内景修缮后荣宅内景修缮后荣宅内景这样一座显赫的百年老宅被注入时尚灵魂,是在年,Prada与修缮专家建筑师RobertoBaciocchi开始历时六年的“以旧修旧”的修缮工作。终于到了年10月17日,荣宅以一种更典雅的姿态,对外免费开放。
荣氏财团的发家与浮沉
荣宗敬荣德生一百多年前,14岁的荣宗敬一肩行李,辗转从无锡来到上海,在南市的一家铁锚厂做小工,后来到永街豫源钱庄当了三年学徒,学艺满师后,又去了南京做森泰荣钱庄的业务员。
小他两岁的弟弟荣德生比哥哥晚来上海两年,做了三年通顺钱庄的学徒后,随父亲到广东金局任了三年账房。
未料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南京钱庄倒闭,出门在外八年的荣宗敬无奈回到老家无锡。时隔不久,父亲和弟弟也回了无锡。
可哪能在家待得住,次年,再次闯荡大上海的兄弟俩在鸿生码头自立门户,开了家钱庄,名叫广生钱庄,生意平平。钱庄真正第一桶金要从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上海与各国驻沪领事签订《东南互保条约》说起。一时间,全国的大官僚,大商人涌入上海避难,随身带来的钱财也促成了上海钱庄的黄金时期。
四年后,荣氏兄弟的第一个企业保兴面粉厂诞生,凭着过人的经商头脑在上海渐渐站住脚跟。年,为扩产改名为茂新面粉厂。
时局动荡,次年,日俄在东北争夺势力的战争打响了。俄国人办的面粉厂大多停工减产,茂新面粉便趁机打开了东北市场,赚出了两个茂新厂。年,荣家的面粉已经成了中国名牌产品——“兵船”牌面粉。之后的12年间荣家不断累积财富,拥有了12家面粉厂。荣宗敬先生也成为了上海滩响当当的“面粉大王”。
年,嗅准商机的荣氏兄弟开始与他人合办纱厂。三年后,荣德生被聘任为总经理,让“球鹤”纱出了名,纱厂盈利倍增。
转眼又是五年,已有实力的兄弟俩在年买下上海沪西周家桥的24亩旧厂房,创办了申新纱厂。
这时又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面粉为食之所需,纱、布为衣之所需,面粉业和纺织业都迎来了黄金时期。“兵船”牌面粉和“双马”牌棉纱行销海内外,荣家也成立了华人著名企业“三新财团”。
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氏集团因此受到重创,荣宅被监视起来。汉奸胁迫荣宗敬要求他出任伪职。荣先生不想听命于日本人,年1月4日,他趁夜离开上海去了香港。未料才月余,就突发肺炎离世,当年2月9号,走完了艰难又辉煌的65个年头。一个月后,荣宗敬的灵柩被家人运回上海,算是又回到了西摩路上的家。
第二年,沉浸在悲伤中的荣德生,在高安路18弄的一条弄堂里择了地,造了一栋简洁的平顶三层别墅,过起了隐居生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直蛰居于此,编写了《乐农自订行年纪要》。
抗日战争结束后,荣德生重振旧业,把原来的荣氏家族财团的产业翻了一番,重显荣光。毛泽东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财团的,只有他们一家。”
年后,荣德生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本家”。荣德生想回老家无锡,便把高安路18弄的荣家花园赠予了政府。
高安路18号徐汇区少年之家年,高安路18弄便被改为徐汇区少年之家。
“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故事便永远封存于陕西北路号,在它“咯吱”作响的木楼梯,它的一砖一瓦中。那是一个从贫寒走向富裕,从默默无闻到惊世骇俗的,动乱和机遇共存的故事。
上海有句玩笑话,“侬以为侬是荣宗敬”。弄堂里,时常用这句话来损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口气大过力气的人。“荣宗敬”在上海人眼里,就是顶顶有腔调的代表。
后来,听故事的人对于老洋房的情结,多的便是对洋房里的人,一种仰慕吧。
02老洋房里的“没落贵族”
如果说,老洋房代表了上海滩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在老洋房长大,伴着老洋房老去的“老克勒”,代表了上海的精致和腔调。
什么是老洋房?
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西方人在上海的各个租界设计建造的一大批房子,被百姓称为“老洋房”,一般四面或三面临空,装修精致,有客厅餐厅以及数套独立卫生间等结构较好的独立式或复式、别墅式住宅。
其实,洋人造的房子,那都可称为“老洋房”,若按物业性质细分,可分为花园住宅,老公寓,新式里弄和旧里。
什么是老克勒?
讲起老克勒,上海人会不自觉浮现出林栋甫的脸。衣着考究,举止得体,出入高档场所,听着黑胶唱片,画着以布鲁斯和爵士传奇为题材的画,俨然一股浓浓的老克勒范儿。
“老克勒”中的“克勒”其实是外来语,是“collar”职员的意思音译过来解释的,也有Class作等级、阶级解释的。旧上海的老克勒,也是老白领,他们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一群人,那时的他们土洋结合,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海派文化。
现如今,真正的老克勒已经着实少见了。他们作为上海殖民文化的最后一代,犹如最后的贵族,在逐渐淡出现代化上海的舞台。
老洋房与老克勒的故事
巨鹿路弄旧称“小浜湾”。2年市政动迁的时候,64号的一栋小洋楼成了“钉子户”。而曾守在这栋老洋房里快60年的蒋洪樑,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上海滩老克勒。
蒋洪樑他吃西餐、煮红茶、喝手冲咖啡,用复古打字机打英文。每天清晨,用摩丝把头发涂得锃亮,一只老式吹风机,慢慢地一寸寸吹定型。他考究地切着午餐肉,在切片吐司上摆放整齐,然后盖上吐司,一切为二。
他一个人住在这栋即将拆迁的三层花园洋房里。拆迁办把它归到里弄房,可明明是小洋楼,为这事拉锯了又一年。
这期间,新闻人梁子成为了这栋老洋房的房客,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位上海老克勒的日常,以及他的回忆。那栋老宅,见证了30年代上海滩的十里洋场,上海解放的历史关头,文革时期的狂风骤雨,改革巨变的新上海。
巨鹿路弄64号已拆迁年1月22日,蒋洪樑出生在这栋洋房里。那时,父亲经营着一家纸号,应该算是一个富贵人家了。家里有12个孩子,他排行老九,都有奶妈来照顾。家里有自制的暖气,楼下还有拉风箱的炉灶。他们经常去和平饭店吃上一桌,40块钱一大桌,一家人带着奶妈一起去,也吃不完。
那时候的上海,有钱人的生活让人想象不到。而他们家也不算最富贵的,因为最富人家的小孩子都是穿着皮鞋的。
年5月12日,解放军从上海外围开始发起大规模攻坚战,历时16天,5月27日,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金融贸易中心,终于全面解放。
快要解放的时候,蒋叔的父亲有了担心,就一个人匆匆去了香港。当家人的出走,作营生的纸号被其它公司合营,兄弟姐妹各谋出路,一个个相继去了美国。
那是年一个阴冷的早春,蒋叔送母亲和最小的妹妹去了车站。母亲上了火车后,他才知道,她们也要去香港。十八岁的蒋叔突然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一言不发地扭头就走,回到小楼,从此成了那栋老洋房里唯一的守护者。
他从没离开过小洋楼,除了文革时期被赶出去的一段时间。三层的楼,漏了坏了,都要修修补补,也着实没有时间干别的工作了。
蒋洪樑蒋叔一生未娶,一个人默默地和这栋小洋楼一同老去。他总说,恨这房子拴住了他一辈子。可他始终依恋着老洋房里的旧时生活,他戒不了吃西餐,喝红茶,打英文邮件的习惯。已跟不牢上海节奏的老洋房,显得沉闷。但是,对于蒋叔而言,没有高档的咖啡机,在煤气灶上煮的,纱布过滤的咖啡,照样清透清透。老唱机里的往日旋律,时时萦绕在老洋房里。
3年,政府以万的赔偿金和蒋叔协商成功。搬家的前一天,蒋叔看着院子里的玉兰树,说:“梁子,帮我把它也拍下来,它带不走了。这上面有接近一千个花苞,我点过的。”
15年后,已搬离老洋房的蒋叔走了,就像一个没落贵族后裔的消逝,无声无息,却在时间长河里,老克勒的碑上刻了深深一道划痕。
老克勒的精致与奢华无关,那是一种流淌在骨子里的腔调,和这栋似容器般装着历史变革,家族盛衰,人情冷暖的老洋房才有关。
上海人喜欢闭口开口就是“腔调”。啥叫“有腔调”?大抵就是有气派、风度、格调、情调、素质和品格吧。
若现在要再找那种腔调,或者看看我们常说的“小资”。有着不菲的收入,听着怀旧歌曲,喝着小杯洋酒,念旧,感伤。可是即使生活方式很接近当时的老克勒,但远没有掌握老克勒的神韵和信念。也许就差了那个时代,和老洋房共同见证岁月变迁的沉淀。
其实,你非要找个最有腔调的东西,我看非老洋房莫属。
王安忆说:“读懂了《长恨歌》,你就读懂了上海,一座城市,一个人。”王琦瑶的上海,是通过一个女人,看石库门的市井生活到百乐门的尘世浮华。那么,通过老洋房,看到的是一个气势磅礴又富有韵味的上海。
不管是商业巨贾住过的大洋房,还是窄窄山阴路两旁,文人墨客停留过的小洋房,或随着上海发展已逐渐被抹去的老公寓和里弄。它们看过的上海滩故事,全已锁在了老洋房晕晕旧旧的墙面中。
而留给我们的这份遐想,就是对老洋房最深的情结。
参考文献:
纪录片:《房东蒋先生》
惜珍:《荣氏兄弟在上海的两处豪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