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点外卖,古代外卖和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是正规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txbdf_zx/e7shfzy/

一提到古代很多人的印象往往都是落后,但走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人不仅在工作和劳作中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制度和科学技术,在生活上也比我们会享受。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在吃这个问题上古人就搞出了很多名堂,今天我们可以人在家中坐就能尝遍全城美食,可是外卖这种事物早就是古人玩剩下的了。

古代街道古代外卖的兴起

说起古代的外卖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北宋绘画大师张择端的那幅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画的是北宋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场景,在画中可以看到一个从饭店门口刚出来的小伙计,身上围着围裙,一手打包盒,一手餐具。显然,这个小伙计正在给顾客送餐。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认为是记录外卖最早的画作,但是在宋朝之前饭馆的送餐业务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形成规模,人们也没有形成习惯,只是零星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不那么发达,食物种类也没有那么多样。

《汉书?王莽传》里就提到过,王莽向长安的官员了解饥荒的情况,官员回答他不仅没有饥荒,还会有肉羹送到手上。

王莽

到了唐朝,国家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发达阶段,大唐成为了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国家实力强盛,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内外的交流开始增加,为外卖的初步形成创造了社会环境。

唐朝的一些人开始订餐,一些大户家里开宴会,几百人的餐食家里的厨房供应不上就可以在外面的饭店订餐,出餐快,而且能送上门。

各个饭店酒楼为了能多卖出点餐食,店里的伙计也会站在门口和摆摊商贩一样叫嚷。

到了宋朝,真正意义上的外卖就出现了,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人均收入甩其他国家一大截,经济繁荣,大量纸币发行,宋朝人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食物和菜品种类增加、不少外来的食物进入国内、生产力极大提高、厨具更先进了、人们兜里有钱了、夜市兴起,更多的人可以偶尔懒惰一下享受生活了,外卖的市场也更大了。

宋朝

在宋朝外卖不仅在民间流行,就连皇帝、大臣也喜欢点外卖。比如在《癸辛杂识》里面有记载,隆兴年间宋孝宗赵眘观灯游玩以后馋好吃的了,于是让人出门点餐,点了“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皇上吃高兴了最后还多付了钱。

曾经有一次赵眘给赵构请安的时候也带了自己点的外卖“李婆杂菜羹”和“臧三猪胰胡饼”。

赵构本人在一次微服出巡时,发现街边小铺的食物种类非常多、质量也很高,于是就在大街上吃了起来。

这也是宋朝外卖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外卖服务零星出现的时候,很多皇帝、大臣放不下身段,在府里锦衣玉食,去外面订街边小吃显得丢人。

到了宋朝,皇帝带头吃街边小吃,就没人会对点外卖有偏见了,使其逐渐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宋朝古今外卖的相同与不同

古代外卖和今天的外卖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首先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点餐、送餐,外卖的精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餐打包了回家吃,在家吃饭就不必像在外面那么拘谨了。

古代没有手机,没有自行车、电动车这样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有专门的企业把送餐员组织起来,饭店是饭店,外卖是外卖。

古代的饭店外卖服务主要是饭店自发的,人员主要就是饭店的伙计或者订餐者的家人。

不过古代和今天相比,只是少了专门的外卖员,今天的配送服务会有商家自己的配送员送货,也会有到店自取,这两种方式古代也有。

古代街道

古代人点外卖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订餐者家里人去采买;第二种是商家主动上门提供菜品或者和客户商定下次送什么餐,这有点像现代一些餐馆发的印刷广告,客户通过广告或者口头订餐;

第三种就是用餐者和餐馆订下长期送餐服务,不必经常约定,餐馆定期把餐送到指定地点,类似于今天你一些企业或者机构集体订盒饭。

长期订餐或者让家人采买这样的外卖服务多半是皇帝、大臣或者一些富有的地主才用得到的,普通百姓多半只需要自提或者由店小二进行配送。

《东京梦华录》里有记载:“更有百姓入酒肆,见子弟少年辈饮酒,进前小心供过,使令买物命妓,取钱送物之类,谓之闲汉。”

古代街道

这里所说的闲汉就是指当时送外卖的人,点外卖的行为叫“嗦唤”。古代的外卖和今天一样,除了送餐以外,也有跑腿服务,去送物品或者宴会需要歌舞,外卖员都可以去。

今天你觉得服务好可以给五星好评、打赏骑手,古代顾客吃高兴了也会多付一些钱。“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办家蔬。”这便是《东京梦华录》对当时外卖繁荣景象的记载。

今天外卖员为了在送餐时装载和保温菜品,通常会有专门的保温箱或者密封的容器。

古代送餐多使用食盒进行携带,也能起到保温作用,其外形比古装剧中的食盒更加精美,盒子形状各异,上面还雕刻着各样图案,上面有一个提把,高档一点的食盒也会把提把做得十分美观。

食盒

食盒材料有很多种,木质、竹质、陶瓷、珐琅,具体材质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定,比如装汤水木质的就不合适。根据送餐多少,餐盒的大小、层数也不同。

为了保温,古人还会在食盒里加温盘,温盘是由陶瓷制成,上面也有很多的图案,温盘分上下两层,中间是空的用于盛装热水,其作用是最大程度保证食物是温热的。

这个温盘设计极为讲究,上面薄,下面厚,保证热量都从上面传导到菜上。

宋朝时期商家所提供的一些餐具还是多次利用的,等食客吃完了饭,送外卖的闲汉会再次上门把东西收回去洗净再次利用,非常环保。

为了保证餐具不缺失或损坏,商家会在这期间收取押金。到了明清时期,外卖业务进一步发展,商家才开始提供一次性餐具,这样外卖员就不用来回跑,提高了效率。

食盒

外卖行业发展就要有对应的法律进行监管,古今同样都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但是具体到规则就不同了。

宋朝打击无良商家是非常严的,严到今天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其比肩,《宋刑统》里要求,每个月都要抽查一下商家秤砣是否有问题,避免缺斤少两。

宋朝对卖假货也是重拳出击,卖假货一斤就杖罚一百,卖假货二十斤以上就直接赶出市场,再也不能做买卖了。卖注水肉,打六十大板,再卖就入狱一年。如果犯错者没有被教育好,那负责监管的人也要一并受罚。

由于古代送餐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从烹饪到送达中间有一段漫长的时间,为了保证这段时间内不出问题,朝廷规定如果出现问题店小二和做菜的厨子都要受到惩罚,这样即便顾客看不到烹饪到送餐的过程,也不用担心。

古代街道

古代送餐对外卖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小说《郑节使立功神臂弓》里面提到:一个闲汉,一个筐子,一把刀,几块牛肉,送到顾客面前,当面切。

由于外卖员也是饭店的人,所以外卖员还要提供食品制作服务,对于一些半成品外卖员要在顾客面前现场完成,或者根据顾客的需求完成。

这样的要求在当下是很难做到的,除非是一些特殊的菜品由商家的配送员完成,不然会影响外卖员的工作效率。

宋朝的炉灶创新了,菜品制作不再有地点的局限,小摊主可以直接去顾客家制作,大饭店可以直接让厨师带着团队去大户人家烹饪宴席菜品,不用担心路远凉了的问题。

古代百姓

古代的送餐员还要训练有素,古代的餐馆没有今天这么多密封的餐盒,古代的路也没有今天这么平整,各种菜装在盘子里再装到比较大的食盒里,有很大的摇晃空间。

这就需要送餐员挑着食盒送餐的时候,脚步稳健,保证食盒不大幅度摇摆。

古今外卖有诸多的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一是古今科技发展和生产力的不同,二是古今对城市管理和建设程度不同,古代人口少、管理程度不高的时候,店员可以站在门口吆喝或者带着厨具到处跑,这在现代社会就很少见了。

到了明清时期,外卖已经极大程度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了,比如《顺天府志》里有这么一句话:“民家开窗面街,炕在窗下。”

古代街道

就是一些人把炕造在窗户旁边,推开窗户就可以让那些卖小吃的或者饭店伙计送餐过来。

那时候很多家庭主妇都不需要经常在做饭了,很多不需要出去工作的人天天就坐在炕上,除了上厕所根本不需要下炕。

从明清时期的外卖对部分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们能看出,适度点外卖的确能缓解时间紧张,但是过度依赖外卖是会把自己惯坏的。

参考文献

古代也有外卖..3.9..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6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