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看陕鼓模式如何转

从临潼荒滩上的一个初创企业,到享誉业内的行业排头兵;从单一的售卖产品,到“卖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和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一样遭遇发展瓶颈,到深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已经成为中国工业行业智慧绿色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中的一张名片。

 回首发展之路,就会发现,如今的累累硕果都源于持续的“转型升级”。

陕鼓集团临潼厂区。(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雷伟东摄)

陕鼓自动化中心集成厂房。(资料图片)(通讯员杨春君记者雷伟东摄)

变还是不变

年,在陕西临潼的荒滩上建成了一个造风机的陕鼓。20多年后,这家曾经的三线企业,硬是靠着顽强拼搏和自主创新,在中国风机行业里站稳脚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也迎来了一场事关命运的抉择。

上世纪90年代末,传统制造企业的利润逐渐降低,发展受限,陕鼓虽然连续盈利,但产品品种单一,如果继续走传统的拼体力、拼设备的制造业老路,迟早沦为国际企业的廉价加工车间。随着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凸显,“陕鼓的未来要怎么办?”成为当时陕鼓人亟须思考的问题。

“变还是不变”。“不变”,企业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变”,要怎么变?万一走错了怎么办?事关企业根本,决定该怎么下?

犹豫期间,国外先进装备企业先后抢滩中国市场,我国工业化进程也逐步加快,陕鼓人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必须要变”,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同质化竞争,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转型迫在眉睫。

年,陕鼓承揽宝钢集团下属上钢一厂的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项目,如果只出售单一产品,陕鼓只能拿到万元的主机订单,但陕鼓表示还愿意提供整个工程的辅助设备,并修建厂房、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全方位服务。最终双方成功合作,陕鼓的订单从万元变成万元。这让陕鼓摸索到了一条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并由此确立了“两个转变”战略,正式开启了陕鼓转型升级的大门。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是陕鼓转型的核心思想。”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说。

年,基于市场和客户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需求,陕鼓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新产业,向分布式能源万亿级市场迈进。不断强化服务、工程、运营和金融等新业态,形成了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为用户提供设备、服务、EPC、运营、金融、供应链、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务。“瞄准行业绿色发展痛点问题,我们为客户提供的能源互联岛‘专业化+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让我们走上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李宏安表示。

如今,在陕西宝鸡蔡家坡经开区内,一座新能源汽车创新产业园已拔地而起,这就是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宝鸡新能源基地建设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汽车行业能源互联岛项目。

“该项目仅建设投运地源热泵这一项,每年就可节约天然气耗量8.91万Nm3,节约运行费用超过22万元,年减少CO2排放量吨。”李宏安说。

陕鼓能源互联岛系统方案已成为流程工业、智慧园区、“一带一路”海外市场等领域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还带给企业经营发展又好又快的增长,年销售额同比增长86.30%,其中: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38%,均创历史新高;年1月至9月,陕鼓各项经营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

总装车间工人一丝不苟地进行装配。(资料图片)(通讯员杨春君记者雷伟东摄)

转型之路走对了

年初,在总结整理企业发展成绩单时,在陕鼓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员工纷纷感慨:当年的路真是走得太对了!

截至年末,陕鼓主要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先进企业;企业利润连续十五年位列行业第一;年陕鼓销售额同比增长86.30%,“工业服务+运营”占销售订货比重达到79.16%。陕鼓净资产已由建厂初期的万元到年的2.2亿元,再到年的88.93亿元,年转型后1年净资产的增量相当于转型前65年的增量。

同时,企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形成了“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陕鼓的绿色技术以及系统方案和系统服务已遍及国民经济各领域,打造出的“陕鼓模式”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着“陕鼓智慧”。

“转型可是要脱胎换骨,换个活法儿的!”李宏安坦言,回望转型之路,成果斐然却也曾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此,陕鼓通过舆论导向、案例和事实去争取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并围绕战略目标,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形成系统。经过多次引导,员工深刻理解了陕鼓转型的重要性方向,在各自的岗位上想方设法地创新。

“我们做到了‘世界第一’!”设计研发部汤本凯骄傲地说。年,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平台用轴流压缩机的订单给他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空心转子、超低压工况、复杂的串并联,每一项挑战都让人心颤。”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杰出工程师”、“三秦”学者奖获得者,陕鼓动力技术总监王仪田回忆,项目期间,研发部时常整晚都是灯火通明,团队成员细心钻研,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难点,最终实现了零的突破。

王仪田和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轴流压缩机只是陕鼓坚持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8月1日,陕鼓共申请专利件,其中2项专利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和铜奖;陕鼓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共计44项,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3项,国家推荐性标准19项。此外,陕鼓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

陕鼓能源互联岛全球运营中心。(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雷伟东摄)

“陕鼓模式”魅力何在?

“基于能源互联的陕鼓能源互联岛及系统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种依赖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陕鼓模式’值得在工业领域推广”。在刚刚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工业论坛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这样说。

“陕鼓模式”两次写入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4月,全国机械行业企业、院校、协会百余名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及专家走进陕鼓,就“陕鼓模式”展开探讨交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经验,“陕鼓模式”的魅力究竟何在?

“绿精髓、绿动力、绿智能、红基因。”李宏安告诉记者,绿精髓是致力于成为千亿市值世界一流智慧绿色能源强企的战略目标;绿动力指科技创新;绿智能是“三位一体”的“智能+”探索,推动企业从“制造”迈向“智造”;红基因则是以党建促经营,以党建促发展的具体实践。

持续的“瘦身健体”是“陕鼓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十多年来,陕鼓先后取消、弱化铸造等29种低附加值业务,新增、强化透平设备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和专业服务等52种高附加值业务,对低附加值辅助业务环节进行剥离和专业化外包,集中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环节。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陕鼓与金融业联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方案,探索产融结合新模式,已累计为家客户个项目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截至年6月底,集团管理的金融类资产总额占总资产的69.21%。

“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持续发展,‘集团军作战’才能相互促进。”陕鼓副总经理黎凯雄深有感触。今年4月16日,陕鼓推出“链易得”供应链服务平台,集互联网优势,聚合市场需求侧及分布式能源产业链协作网各方力量,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创共享。

走进陕鼓临潼制造园区,总装车间里高高悬挂着众多国家的国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陕鼓产品和方案输出的客户国,已覆盖俄罗斯、印度、土耳其、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陕鼓已建立了欧洲研发公司(德国)、陕鼓欧洲服务中心(捷克)、陕鼓EKOL公司(捷克)、陕鼓印度服务中心、印尼工程代表处等12家海外公司和服务机构。12个产业团队、18个运营团队的陕鼓员工们,正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努力地为陕鼓开拓着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杨旭)

总装车间工人一丝不苟进行装配。(通讯员杨春君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雷伟东摄)(资料图片)

陕鼓集团转型升级推动

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召开

昨日,由市国资委主办的陕鼓集团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会召开。此次交流会突出“转型升级领航共筑国企辉煌”主题,来自我市企业、开发区等的余名代表相聚一堂,围绕“陕鼓经验”交流探讨。副市长王勇出席并讲话。

作为植根于三秦沃土的先进制造业实体、中国工业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深化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了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设备、EPC、服务、运营、金融、供应链、智能科技七大产业全面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源于制造、超越制造”的智慧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去年底,陕鼓主要指标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先进企业,在行业内连续15年利润第一,“工业服务+运营”占销售订货比重达79.16%,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王勇指出,全市各企业要学习陕鼓集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把握机遇,增强转型升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要因企制宜,找准升级转型定位,推进提质增效,深化改革、聚焦引领,全力提升企业服务市场和客户的能力,为我市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杨耀青)

陕鼓动力总装车间。(通讯员杨春君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雷伟东摄)(资料图片)

陕鼓能源互联岛地源热泵系统。(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雷伟东摄)

企业如何走好转型升级之路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抓好,关键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升级转型的主体,经济转型升级最终要靠一个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来实现。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换挡提速、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现实课题,也是发展难题。而陕鼓多年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持续聚集创新动能、积极拓展市场,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彰显了大型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核心技术要夯实。对于企业而言,核心技术是任何时候都要不来也抢不走的东西,因此,企业要生存就一定得技术过硬。而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能力。陕鼓自主研发了能源互联岛系统,是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该系统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卖产品”到“卖方案卖服务”,从“生产型”制造企业到“服务型”,从某种意义上看,陕鼓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之路也是一条披荆斩棘的创新之路。抢抓发展机遇,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企业必须紧盯新技术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为长远发展厚植优势、提供支撑。

启示二:重点领域要聚焦。在“有所不为,有所不为”的理念下,陕鼓先后取消、弱化铸造等29种低附加值业务,新增、强化工程总包、工业服务、气体运营、供应链、金融、智能科技等52种业务,实现了“源于制造,超越制造”。与时俱进审视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敢于并善于“瘦身健体”可谓是“陕鼓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赋予其新的内容,使其符合新时代新要求。这足以说明,找准定位,加压奋进,运用新模式,注入新动能,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启示三:发展视野要拓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国企业的“擂台”早已不是单一区域,而是全球范围。以“互为市场、互为资源、互为股东”的国际拓展模式,打造全球研发体系、全球供应链体系、全球金融体系、全球人才体系,深耕海外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助推陕鼓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参与度、连接度、活跃度,成为西安企业未来转型的大势所趋,也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所需。

转型刻不容缓,升级迫在眉睫。落实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更多的企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创新动能集聚迸发后,持之以恒做好转型升级这篇文章,西安经济必将展现更大活力!

编辑:安之

审核:方觉晓

◇◆◇

来源/西安日报出品/西安日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