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强盛始于商鞅,商鞅究竟向秦国炉灶里投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威严已不复存在,于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局面。首先谈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一次大的国家间的兼并战,这一期间主要是大国占领小国的过程,经过春秋时期的混战,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几个大的国家。而赵魏韩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到来,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秦国最终借助商鞅变法统一全中国。那么商鞅变法究竟变了个什么?为何会有如此之奇效?小编带大家来揭秘。
春秋诸侯分布图商鞅的第一颗火种——连坐法
商鞅的第一颗火种指向社会秩序。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之上,而秦国的社会秩序最初非常糟糕,秦人在当时是未开化的民族,很大一部分人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并且秦地人性格粗犷、民风彪悍喜爱打斗,这使得秦国的治安一直不是很好。
商鞅意识到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因而实施连坐法。连坐法的种类很多,有同居连坐、邻伍连坐、军伍连坐以及其他相关的人之间的连坐等,并且鼓励人们相互告发,奖励告发者,严惩知而不举者。通过这一制度,使得百姓与士兵都遵纪守法,使得各种危害国家统治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得社会稳定,国家政权得以巩固。
商鞅的第二颗火种——分户令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的风俗很“乱”,其中有一些不符合当下伦理道德的习惯。秦国在变法以前几代人同时住在一个小屋里,更难以接受的是,几代人共同睡在一个土炕上,这对于家庭来说有时候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国家来说却损失很大。
为何对国家来说损失很大?原因有二:一,几代人居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这使得按户征收赋税的秦国政府难以拥有足够的财政收入。二,过多的人组成一户,使得按户征兵的秦国难以拥有足够的兵役。商鞅的分户令一出台,使得国库充实、兵役充足,秦国对于打仗的后顾之忧迎刃而解。
商鞅的第三颗火种——重农抑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也要求早期中国必须以农业为主。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的富商巨贾,这些富商巨贾往往囤积居奇甚至扰乱国事,吕不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商业的发展削弱了农业的重要性,由于羡慕富裕的商人,使得种地的百姓对商业趋之若鹜,但是这一切都不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的对外扩张。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得以大增,百姓积极开垦田地,军队的粮草更加充足,为对外扩张做足了粮食和后勤的准备。这一政策在同时代的战国时期可谓别开生面,但这一政策时而被后世王朝所引用,明清时期更是由重农抑商发展成为海禁政策,最终使得中国未能赶得上工业革命的步伐。
商鞅的第四颗火种——军功制
军队自古就是江山社稷的定海神针,一个纪律严格战斗力强悍的军队是每个帝王的梦想。经过连坐法的实施,秦国军队的纪律已经变得非常严格,但是战斗力低下的状况尚未改变。为此商鞅实行军功制。
商鞅规定:士兵按照军功来加官进爵,宗室没有军功者,不授予爵位。士兵以及家庭按照士兵的军功大小享有不同数量的农田和官职,于是乎,有功的士兵显赫荣耀,无功的士兵虽然有的很富足但是不光彩。为了使得军功明确,商鞅规定,士兵按照击杀敌国士兵的多少来确定军功,这样一来秦国民众都渴望当兵渴望与其他国家交战,秦国士兵战斗力得以迅速提升。
商鞅最后的火种——树立权威,烧向自己
商鞅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但这些政策究竟能不能落实下去困扰着百姓,封建贵族们极力阻止商鞅变法,这使得法令虽出台但难以被信服。
商鞅首先在城门口立起来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告诉秦国民众谁能把它挪至另一个门就奖励五十金,有人真的办成了此事,商鞅也信守承诺,奖励了他五十金。这一下使得商鞅在百姓中树立起权威,他的变法措施也得以在百姓中落实。为了使旧贵族遵守法律,商鞅也积极惩罚不遵守法律的旧贵族,恰逢太子老师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地处置了太子的老师。商鞅在变法伊始就知道自己的这些措施必然会得罪不少人,自己将来可能得不到好的结果,但他还是毅然而然地做出了这些选择。太子即位后,商鞅立即被五马分尸。
结语:商鞅的改革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他却因此付出了生命。中国古代从来不缺乏改革者,如管仲、王安石等,无论改革成功与否,这些时代的探索者都应得到世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中国法制史》
《二十四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