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秘密就在后13卷中,其背后隐
山海经到底是什么?一部地理书、神话集、风俗志、志怪小说?还是鲁迅认为的巫书?亦或是某位远古老饕撰写的美食图册?
初读此书者一时半会很难理清头绪,但当你揣着一肚子疑问去翻阅那些研究山海经的书籍后,你可能只想山海经本身就够令人困惑了。万万没想到,古今中外的山海经研究者们非但没有解决这些困惑,还让他们放大了千万倍。
尤其到了现代,当人们的事业部在受中原九州、四夷边疆的局限后,对山海经的解读就如脱缰的野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脑洞一个比一个清奇,有说山海经是印度人写的,也有说山海经是源自古巴比伦,还有的则直接冲出亚洲,把山海经搬到了美洲。当然,更有甚者,放眼全球,把山海经当做了世界地图来解读,北冰洋、撒哈拉沙漠、金字塔、古希腊神庙、秘鲁、亚马逊雨林、食人族、玛雅人通通没有放过。最后觉得地球上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了,索性走向太空,幻想出一部远古外星人的好戏。
总之,山海经研究变成了哆啦A梦。那只四次元百宝袋,什么都能装得下,什么都能掏得出,竟比山海经还要山海经。
为何会如此呢?因为人们总是先入为主的带着一种神秘的眼光去解读山海经,使得也许原本没有那么神秘的山海经蒙上了一层层面纱,让后来者更加找不着北,摸不着头脑。也许山海经原本就是一本平淡无奇、朴素无华的书,讲的都是当时的古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只是后来的读者太过少见多怪,研究者们又故作高深,反倒使这本朴素的书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常见的事物也变成了不解之谜了。
因此,要揭开山海经的真相,我们需要抛开种种奇谈怪论和诸家之言,静下心来,回到文本本身,把握它的脉络,倾听其中的讯息,或许此书的秘密就会一一显露出来。认真看过山海经全书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割裂感,那就是此书各部之间在内容、文风、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好似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或者更准确的讲,不是出自同一写作目的。
其中,山经与海经之间这种割裂感最为明显。现存版本的山海经共有18卷,由山经与海经组成,前者有5卷,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即所谓的五藏山经。后者总共有13卷,有海外经、海内经各四篇以及大荒经5篇组成。
山经顾名思义就是以山为纲,描写各地山川风貌、自然景观,而海经则以记录四海诸国的风情人物为主。看似两者互为补充,应该能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细细看来,却能发现几个不小的区别。
一、前者内容详实,虽然偶尔有一些怪异之谈,但基本都比较平实,而后者则比较虚幻,内容更加的荒诞不羁。
二、前者罗列的山川,无论是其方位、距离,或者是其间的河流、动物、矿产,都详细规整,有条不紊,而后者对于海外方国其物怪的描述则毫无章、漫无纲纪。如果说山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考察报告的话,海经就是一本奇幻小说。
三、前者的叙述方式遵循山川地脉的自然走向,而后者则另起炉灶,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描述山川、人物。四次方方,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四、前者内容基本为山川地貌、自然矿产,虽然偶尔有神话穿插,但把其视为一本地理书也不为过。而后者相较于自然山川,显然更重视人文风俗、异域风情,更像一本古代风俗志。
如此我们可以推测,山经和海经实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各有来历,不应该混为一谈。事实上,山海经中最令人困惑的也正是海经部分。上古神怪伏羲、女娲、昆仑、仙山、殊国异类基本都源于这里。可以说,解决的海经就等于揭开了山海经的大部分真相。
因此,我的其他文章也将以海经为重点,找出隐藏在其后的秘密。回到刚才的话题,为何海经的文本叙述方式与山经大相迳庭呢?东西南北,四四方方,人工痕迹明显,这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建筑遗址、田地,或者是图画?
前面两个猜测显然无法涵盖海经的众多内容,那么图画呢?海经内容背后是否有所依托?其依托内容会不会就是一句巨幅图画?实际上,关于山海经和图画的关系,古人已经有所提及。比如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家、风水家郭璞就曾暗示过这一点。
他在注写山海经时,就曾有“亦在畏兽画中”、“金图作赤鸟”、“画似仙人也”等注史。另外,他还著有《山海经图赞》一书。可见,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是有相关图画做依据的。
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曾在考据后得出山海经一书为“依图画而为之,非实记载此处又有物也”的结论,并且认为这些图应该是来自古代宗庙宫殿的壁画。明朝的胡一鸣也推测说,应该是远古时期就有了相关的图,后人依据古图才撰写出山海经此书。清朝的毕沅认为,山经是古之地图,并且还是《周礼》中记载的“九州图”,海经则描绘的是大禹所铸九鼎上的图。
总而言之,有不少人认为山海经文本实为描写古图之作,虽然对图画的内容和来历众说纷纭,但无疑此书背后各篇都是以各有图画作为依据。但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说,山经内容的描写是依据自然山川走向,其中内容细致缜密,包罗万象。尤其对动物的描写,不仅绘色,而且绘声。
比如南山经描述九尾狐时,就称它声音如婴儿。灌灌的声音则如“呵”,即相互斥骂之声。如果山经也是看图写文,作者是如何得知图中的动物是如何啼叫的?另外,书中的植物、矿产,作者不仅能对其色彩、质地、形状做详细的描述,还能知道它们的效用、功能。如此详尽的标注,得多大一幅图才能容纳得下?
可见,山经并非述图之作。那么海经呢?与山经不同,海经的树图痕迹非常明显。现代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对此已明确指出,在这些经文中,言方位,鸟在山东,鸟在国北,鸟在人旁,马在蛇北,蛇首冲南方,兽首冲南方,言其事,人方捕鱼,持弓矢,持盾,以右手障其面,左手操黄蛇,一手把缨,一女锯树欧丝,坐而削船。
此外,从整体上看,海经中的事物描述多为静态而非动态,里面的国家、人物我们很难找到相关来龙去脉、盛衰兴亡的历史性记载。并且海外经每一经开篇的方位指向性极其明显。比如海外东经是,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海外西经的是,海外自西南州至西北陬者。海外北经则为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海外南经则为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东南西北正好可以连成一个完整的四方形。如此种种,基本上可以断定海经就是一本看图说话的产物。那么。如果海经的作者确实是在看图说话,他看的又是怎样一幅图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