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你的文化记忆新书速递商务印书

“开门七件事”熟语、对联、诗歌是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合的一种习俗,全书依据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方面,分立七章,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熟语、对联和诗歌,深刻分析了“开门七件事”这一文化符号体系的文化含义,并揭示其深刻的生活哲理,反映了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世态人情。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文化记忆》

从文化角度对“开门七件事”进行研究的著作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以及相关的对联、诗歌以春节为话题,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记述和反映了中国人欢度春节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中国人了朴实、真诚、喜庆、热烈的美好情怀,孕育着我国各族人民追求仁爱和睦、和谐幸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

《除夕口占》诗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这是明代才子唐寅的诗。虽已是除夕,但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诗人只好躲到寺院里欣赏梅花。这首诗诉说了大年之夜清贫凄楚的状况,但诗人的洒脱性格跃然纸上。

童子送柴

薪柴在秦汉时期已成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华阳国志·巴志》载,巴郡外出服役之人“下至薪菜之物,无不躬卖于市”。在普通百姓中也出现了以卖薪为生者。《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落魄时“常刈薪樵,卖以给食”。东汉时居住在陇西的马腾“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砍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汉代流行的“百里不贩樵”的谚语,以及汉乐府诗《白头吟》所说的“郭东亦有樵,郭西亦有樵”,均是对贩薪者的描写。大都市由于居民集中居住,薪柴的消耗量要远远高于同样空间面积的乡村。《史记·货殖列传》载“通邑大都”一年要出售“薪稿千车”。宋时临安城,东门一带种菜,西门引水,南门供柴,北门运米。《梦粱录》卷一八:“谚云:‘东菜西水,南柴北米。’杭之日用是也。”“东菜西水,南柴北米”也作“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

中国人过春节有许多习俗,如扫尘、祭灶、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除夕夜守岁、吃年夜饭、接财神、放爆竹、拜年等。“送柴”的行当多出现在城市。城市烧柴困难,所以“卖劈柴”是一种职业,而卖薪送柴也成了民间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时,人们总希望讨得好彩头,卖柴之人通常在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时间挑着干柴火走家串户,每到一处,卖柴人总会大声吆喝“送柴咯”。而有意买柴的人家则热情地将“柴”迎进家门,相互间说着吉祥的话语。这种民俗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柴”与“财”语音相谐来构建一种“言意互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送柴”意即“送财”,有谁会拒绝呢?即使不想买,也不能说不要,而要说“已有”。

祭灶神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相传他受到上天的派遣来到人间,监督人们的言行,搜集功过善恶,要在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庭向天帝汇报。灶神掌管全家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民间的灶台上设神龛供奉他,神龛两边贴着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神肩负着保护家宅平安的职能,是最重要的家神之一,被尊为“一家之主”。

灶神因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民间乃至宫廷里都受到普遍崇拜。秦时,祭灶就有多个时间,西汉始有腊日祭灶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一带流行腊八祭灶习俗,腊月二十四祭灶在宋代已十分普遍。自汉以来,灶神崇拜就非常盛行,并围绕着灶神崇拜形成了悠久而深厚的灶神信仰文化习俗。

汉语中有许多反映祭灶活动的谚语。

“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旧指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除夕夜回来。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爆”,糖瓜指用麦芽糖制成的瓜状甜食。旧俗腊月二十三以糖瓜祭灶神。爆,爆竹,炮仗。指腊月二十三祭罢灶神之后,新年就要来到,女孩要穿花衣裳,男孩子要放爆竹。也作“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儿要炮”。

“灶王爷,本姓张”,相传张百忍九世同居,世尊为灶王,取家庭和乐之意。

类似的民间说法还有: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盆,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二十三祭灶,家家媳妇要到;哪个媳妇不到,户口灶神不报;没有禄粮柴烧,自己娘家求告。”

“二十三,啃糖盘,再过七天就到年。”

“张王李赵,腊月二十四祭灶。”

“糖瓜祭灶,家家媳妇都到。”

“过了二十三,大家把门关。”

灶神信仰,在今天也许对我们还有一些积极的“功用”,那就是引导人们勤俭持家,多做善事,多加自律,有所敬畏。

垒旺火

旺火,就是用木柴、煤炭做材料,按照塔的形状和一定的方位垒砌而成的一个大堆或小塔,点燃以后熊熊燃烧,火势很旺,寓意是红红火火、人丁兴旺,所以叫旺火。

旺火的雏形是篝火,材料最开始是松枝、竹枝或其他树枝,有的地区烧的是植物秸秆或是干的牛马等大型动物的粪便,燃旺火时须往一起“笼”,所以叫“笼旺火”。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木材匮乏,但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挖掘出来后,先民发现它可以燃烧,相应地可以用来做饭、取暖,于是后来燃旺火的材料几乎都是煤炭,要用煤炭垒成一个塔形,所以称为“垒旺火”。清代《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垒旺火这种习俗古已有之。明末周汝成所著《熙朝乐事》中云:“除夕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糁盆。”说的就是垒旺火。垒旺火的习俗主要在北方流行,以山西、内蒙古为盛。明中叶陆深的《浮山遗灶记》载:“岁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燃,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今不废也,是谓之补天。”清乾隆时的《寿阳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坊肆里巷,俱于门前塑泥作弥勒、判官、狮子及棒糙等样,围石炭焚之,通宵不息,名曰塔火。”清道光时的《赵城县志》载:“上元炽炭于庭中,曰兴旺火,祀神。”

民国年间编纂的《绥远通志稿》卷五十《民族》中说:“绥远汉族人民,其初大都来自山西,尤以晋北各州县为繁。”“绥俗接神时,院内置木架支铁镬,实土垒炭于中,高起若浮屠,及时爇之,名曰发旺火。无炭者架木燃之,并用柴引火,纳于炉灶,煨以柏叶,家人衣服冠带,皆就旺火略烘,供取接旺气,避邪秽之意。”此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集宁市志》《丰镇市志》《兴和县志》《凉城县志》《卓资县志》《商都县志》《化德县志》,以及《呼和浩特市志》《巴彦淖尔盟志》,还有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志》和《包头市志》等,对垒旺火都有详细的记述。

旺火的种类、名称也很多,有的叫“棒糙火”“塔塔火”,也有的叫“狮子头”“生旺火”等。

旺火作为一种节日的喜庆方式,世代相袭,满足了人们战胜黑暗抵御寒冷的基本生存需要,承载了人们对光明和温暖的追求,同时体现了人们一种淳朴美好的精神追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企盼。

五谷丰登联

“五谷”统称各种谷物,先秦时便有“五谷丰熟,社稷安宁”之说。祈盼年景好,多产粮,谓五谷丰登,这是国人重农惜米的另一种表达,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通过春联这一特有的形式,表达对“五谷丰登”的喜悦与期冀。

经典的五谷丰登联有:

五谷丰登银蛇载誉去;百花争艳金马踏春来。

瑞气盈庭一门兴旺;甘霖沃野五谷丰登。

虎跃龙腾九州焕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三江四海五谷丰登。

三阳开泰小康日;五谷丰登大有年。

“五谷丰登”是农村家庭的春联里写得既多又持久的内容,这些春联既表达出农家对过去一年丰收的喜悦之情与庆贺之心,又是他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的真诚祈盼与美好祝愿。它们大多是当代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起来不仅有一种亲切感,还可以唤起我们对某些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忆。

《岁暮》诗

白居易写过一首《岁暮》诗:

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是自己过上温饱生活,心里却牵挂贫苦人家的自惭心情。“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这几句是说在冰雪之天,自己安居家中,早晨和晚上烧火做饭的时候粮仓里有米,厨房里有柴火,有夹帽裘衣,还能饮一杯酒,似乎应为此而感到惬意。然而,作者此时想到的却是整个洛阳城中平民士子,“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于是心生惭愧而放歌自陈,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何等强烈!正所谓“意念社稷,食稻黍,替人忧;心系天下,居庙堂,为民愁”。

编辑推荐:

1.本书按类别将与“开门七件事”有关的熟语、对联和诗歌汇集在一起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同时,语料丰富,文化阐释深刻,且具体可感,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

2.本书既属于语言文化,也属于地方文化,视角新,图文并茂,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内容简介: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合称为“开门七件事”。“开门七件事”是汉民族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本书以“开门七件事”题材的熟语(俗语、谚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对联、诗歌为考察对象,介绍了“开门七件事”的由来和多种民俗形态、民俗事象、功用价值,全面展示“七件事”熟语、对联、诗歌中所表现的生活内容、生活感悟和思想情感。

本书梳理和解析了上千条与“开门七件事”有关的熟语,并介绍了与“开门七件事”有关的对联和诗歌,视角新颖,考据翔实,例证充分,语料丰富全面,语言生动活泼。书中配有与“开门七件事”主题相关的图片,唤醒“开门七件事”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真切感受。

作者简介:

李树新,内蒙古大学人文科学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人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带头人。学术兼职有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语言学会会长、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汉语言工作委员会委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9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