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中的人间真情

花甲老人不为名,十年陌巷亦升平。无需黄金百万两,一炉一柴皆是情。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年近古稀,没承想,一次善举,感动了全国人民。93医院附近开了个饭馆,后来道路扩建,馆子被拆,他们搬到巷子里,摆起了早点摊,卖起了油条。03年的一个上午,一个母亲想借炉灶,给远离家乡的骨癌儿子做一顿久违的饭菜,万佐成丝毫没有犹豫,并以“这是多余的炉火”为理由,拒绝了收取任何费用。没过多久,这个医院的病人家属中传开了。从一开始的数十人,增加到数百人。“炉子不够用,六个炉子排队,吃饭的时候要排好晚,我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专门给病人家属使用)来了好多的人。”万佐成把小小的巷口做成了病人及其家属一个短期的家,“有饭吃才是家,没有饭就不是家,要吃到自己亲人做的饭(就相当于回家了)。”中国人每到那个时候,脑子里想到的一定是落叶归根,没有家,有口热乎的家乡的饭菜,也足够聊以慰藉啊。刚开始,病人家属来炒菜都是免费的,“后来他们提起老板这样搞,病人家属也不好意思,是不是要收点费用。”万佐成说,为维持基本的水煤开支,也为了让病人家属安心,开始收取较少的费用。最初是炒菜一个人给5毛,直到几年前,才“涨价”到一块钱。陌生的城市里,素不相识的人们因患癌病人相遇,在一条充满烟火味的巷口里找到了家的感觉,那个感觉一定很奇特,生分的人,温馨的笑,忙碌的手,宁静的心。炒菜一块钱,烧汤时间长,所以两块五,米饭只要一盒一块钱,这些钱仅仅是为了让万佐成夫妇达到收支平衡。但是夫妻二人却以感觉能帮到人家,当成是很快乐的事情,朴素的话语间,充满了善意和温暖。万佐成夫妇每天都早上忙到晚上十点,日日如此,全年不休,至今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了。有人好心劝说他们,趁着身体好,出去旅游玩玩多好,何必在这里辛苦操劳。熊庚香的回答却是:这么多人围着我,不比旅游还幸福吗?万佐成更像个时钟,24小时不停的在这里转,他担心高压锅和炉火会出问题,甚至连陪女儿出去吃个年夜饭,一个小时内也必须回来查看。巷口的墙上有很多数字,凌乱但异常清晰。那是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了上面,诚心的邀请万佐成夫妇日后有机会一定去他们家里做客。还有人捐款给万佐成,万佐成却说:我不需要更多钱,有钱还是捐给那些病人吧。为了给更多人提供帮助,19年下半年,万佐成夫妇停掉了经营十多年的油条早点摊,全副精力投入到爱心厨房中,甚至没能好好的照顾子女,孙子们。他们日夜守护着的这些炉灶,就等于给病人及其家属守住了昏暗的人生中那一点点的希望,那一丝丝的温暖。即使春节期间,爱心厨房也从不打烊。受到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6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