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牛排几分熟

肉是越新鲜越好,于我们而言,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水浒传》里吴用去石碣村见“三阮”,阮小七问酒家有啥好吃的,答曰:“新宰的得黄牛一头,花糕也似好肥肉。”阮小二高兴,道:“大块切十斤来。”牛肉,当然是吃新宰杀的最好,然而,说起用牛肉做的牛排,却是另一回事了。

在文章《时间之味,沉淀之味》中,简单叙述了欧洲人如何准备牛排原料的过程。制作牛排,不能用新鲜的牛肉,宰杀的牛要将其悬挂起来风干,为的是加牛肉的风味和口感。其中有个专门的词叫熟成,牛肉的熟成在英文中用的是aged,即age(年龄)的过去时,意指过去的时间。以前的的做法是悬挂起来,静置一段时间。现在专业的做法是,调控好温度,放置于一个恒温的空间里存放,让其自然变化。两者其实差不多,都需要等待。想吃美食,就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跟我们的酿酒发酵类似。

发酵是一种质变的过程,反过来就是变质。有时,食物是变质了更好吃,在控制得当的情况下。乡下常做的腐乳、酸萝卜、泡菜,西方人爱吃的奶酪,虽属于发酵后的变质品,有细菌真菌的参与,却可以产出独特的味道。牛肉熟成的过程,也是一种变质的过程,熟成后的牛肉,肌肉纤维软化变得柔嫩,表面生出一种像绿苔一样的菌,看起来有点像腐肉,但又和腐肉不同。它不会有腐肉的酸臭,反而飘着一股清香,而且口感柔糯易嚼。不喜欢的人看上去可能会觉得恶心,喜欢的人看到后,自然明白其中蕴含的美味。那些看似长了毛的牛排,经过高温煎烤后,绿苔就会消失,露出它诱人的面目。即便未尝过之人,眼睛撩过,也被能勾的垂涎欲滴!

熟成牛肉和新鲜牛肉

如果你去牛排店吃牛排,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一定会是,牛排要几分熟?不懂行的人会纳闷,为何问要几分熟,不应该是全熟的吗?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肉应该是吃全熟的。对于生肉或半生半熟的肉,实在过于忌口,难以下咽。而牛排这东西,似乎是特地来改变中国人的饮食观的。

西方专供牛排的饭馆,会将切成厚厚大片的带骨牛排用铁丝穿起来,晾衣服一样一排排挂在架子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乡下农家的晒腊肉。可惜,仅仅是形式相同而已。晒腊肉讲究的是让肉脱水,变的干硬,方便储存,属“晾干”。西方牛排店挂着的肉块,要的是变化不大的温度和湿度,中规中矩,不能太干,他们讲究“晾湿”,牛排要保持一定的水分和柔软度。煎烤成型的牛排,除了全熟,其它几分熟的,咬一口下去,鲜红的肉汁在口内流淌,方称美味。所以说,初次去牛排店,开口就要全熟的牛排,是否会受到异样的对待,实在很难说。因为原料本身就做了铺垫,况且全熟的对煎烤技术要求高,难做,肉质较老,口感略差,更重要的是难以返生。

按西方人的划分,牛排的熟度以奇数排列,分为全熟、七分熟、五分熟、三分熟、一分熟、近生等6个层次。近生,说白了,和生肉差不多。要我说,若是第一次接触牛排,还是应该选全熟的,他人什么目光不必在乎,先检测牛排是否对自己的胃口才是主要的。

全熟牛排,在82度的高温下两面煎制,肉色呈淡褐色,外皮黑红。如果是烤过的(非煎),则外表漆黑如焦炭,这样的牛排是可以放心吃的,经过高温,细菌、寄生虫基本被杀死,符合我们的饮食观。全熟牛排只在国内受欢迎,西方人是不太接受的。

七分熟牛排,在77度高温下两面煎制,肉色中间为粉红,周边为淡褐色,口感外焦里嫩。国内人吃牛排,这应该算是最好的选择了。可惜,牛排没有八分熟,不然可以再加一分。八分才更贴近中国人的审美!

五分熟牛排,71度高温下两面煎制,属半生半熟的牛排。切开后四分之一肉色偏粉红,肉质有弹性,轻轻挤压可看到血汁。这种成熟度的牛排,对于喜爱吃牛排的人,完全处于可接受范围。

三分熟牛排,在60度温度下两面煎制,这种温度,水尚处于起沸阶段。煎过的牛排,四分之三肉色血红,有点血淋淋。咬一口,外热内凉,热凉分明,里面没煎到。国内怕是没多少人能接受,爱吃生食者例外。

一分熟牛排,55度温度煎制,而且煎制时间短暂,成型后外皮粉红,里面血红,与生肉基本无异,无法想象这类牛排的口感。

近生牛排,不经煎制,不上热锅,更不上烤架,直接上嘴的牛排。当然,考虑到细菌和寄生虫问题,这类牛排还是经过后厨加工的,加工经过的是案板而不是炉灶。近生牛排,有个另外的称呼叫鞑靼牛排,原料用的是搅碎的牛肉馅,并非整块牛肉,加入生洋葱、生鸡蛋、胡椒粉和盐,搅拌混合就上桌了。还有更简单的做法,生肉馅放在盘子中直接上桌,铺上洋葱,墙一个生鸡蛋,让客人直接拌。这道“美食”放在我面前,首先考虑的是不是应该把它冻起来,当成饺子馅用。吃它?还是永戒荤腥算了。

牛排是舶来品,传入中国落地生根近百年。时至今日,普通人接触过的还是相对较少的。爱吃熟肉的我们,听到牛排吃几分几分熟,就直接被劝退了,若非吃过螃蟹,恐怕不会喜欢螃蟹的滋味。

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中国人也愿意了解,接纳外来事物,可有一点,不要让外来事物动摇我们坚守的根基,不是你会吃、爱吃牛排了,就是西洋人,就能融入西方了。全面开花的同时,不忘独树一帜!

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4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