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文化FENG之声行走的阅读骨子里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220319/10461911.html

“改大笼为小笼,就笼上桌,现蒸现吃,深受顾客欢迎……”在黄家老店第二期FENG之声活动的现场,小朋友任尔菲介绍起开封灌汤小笼包子来也是有模有样。

10月27日下午,“FENG之声·行走的阅读”第二期在百年老字号开封黄家老店举行,活动以“开封美食”为主题,通过对美食文化集《食林广记》的分享和开封灌汤小笼包子的制作体验,共同感受了开封美食的独特魅力。

著名作家二月河说过:“一乡一封味,一味一世界。任何一个地域的饮食,离了养育它的一方水土,便缺少了温度,少了感情,丢了魂儿,吃在嘴里就不是那个味儿。”

开封就是一个具有独特“封”味的世界,哪里的小笼包子好吃,哪里的炒凉粉好吃,哪里的四位菜最好吃,开封人心里都有谱,所以,一大早遛完弯,开封人就开始了一天的饮食生活。

生在美食世家,长在滋味开封

“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州桥壮观,明月楼高耸,苏东坡在客居他乡之时怀念地却是汴京州桥夜市的市井“江湖气息”。开封的美食传奇从古到今,从未断绝,而且更加精彩。

开封黄家老店肇始于年创建的“黄记小饭馆”,蕴育于民国时期的“第一点心馆”,扬名于解放后公私合营的“第一楼包子馆”,再创于80年代的“黄家包子馆”,发扬于今天的“黄家老店”,历经百年发展,融汇千年汴京风华,已经成为开封饮食文化的名片。

黄磊是开封黄家老店的第四代传人,出生在美食世家的他与包子有着不解之缘。面目清秀,长相俊朗的黄磊很难让人把他和包子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样一个90后阳光大男孩,包起包子来丝毫不比包了十几年的师傅差。黄磊笑称自己从小到大不是在吃包子,就是在等着吃包子,作为第四代传人,他希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让黄家的发展更加辉煌,让更多的人能够尝到开封美食。

生在美食世家,长在滋味开封,黄磊作为领读人,在此次“FENG之声·行走的阅读”活动分享的图书《食林广记》也与美食有关。《食林广记》是商务印书馆年出版的美食文化集,黄磊说:“在茶余饭后读此书,了解美食的前后今生,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多年前,当北宋政府明确废除夜禁,并正式宣布夜市的合法性时,夜市便成了开封最大的城市标签之一。历经千年后的今天,夜市依然是开封最大的城市标签之一……”对于开封夜市,《食林广记》中这样写道。

黄磊是河南大学毕业的,他对于西门夜市有种特殊的情感,他说:“对于一个吃货来说,如果天堂真的存在,应该就是西门夜市的模样。”

晚上18时整,在河南大学西门随着下课的学生逐渐增多,早已等候多时的夜市摊贩们推着统一的餐车争先恐后的从周边街巷中鱼贯而入。一时间,穿过道路的车辆、进入西门的餐车,拥挤的学生们挤在了河大西门的这条小路上,人员车辆挤得水泄不通。

走出西门,各种小吃混合出的香味,摊位叫卖声,餐车碰撞声,人群喧闹声汇集,绚丽多彩的夜市外景灯光也在此时霎时间亮了起来,烧饼夹鸡腿、米香粥铺等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摊位瞬间排起了长队,偌大的西门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朱雀门外街巷的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潘楼东去十字街,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东京梦华录》中的东京夜市热闹繁华,现在人们眼中的开封夜市,就是“天上星,头顶灯,身边炉灶,四周人声,连板凳都是肥的,连人影都是香的,连风都饱了,连星都馋了”。

夜市不仅开封美食的集聚地,也是吃货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走进开封夜市,昏昏欲睡的灵魂便被一巴掌拍醒了,支撑肉体鱼贯而出,凑到各个摊位前。勺铲与锅碗碰撞,菜刀在案板上敲打,灯光昏暗热气氤氲,三五成群埋头苦吃,老板们急着往手里递,食客们忙着往嘴里送……

“真正的夜市,从北宋开始,不仅推动了当时饮食业的繁荣,更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市井饮食,是市井饮食文化的代表……”琅琅书声,谆谆深情,黄磊选读了书中关于夜市的篇章,向大家讲述了他和黄家老店的故事,讲述了他和开封美食的故事。

骨子里的骄傲,舌尖上的幸福

大多数开封人骨子里就带着对于吃的敬畏,吃在开封人生活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幸福的事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光,满口香。”小小的灌汤小笼包在吃法上足足有6道工序,食用时配上辣椒、香醋,别有风味。7岁的小学生于越现场讲述并示范了灌汤小笼包子的吃法,那种幸福并沉醉其中的感觉,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由得咽了下口水。

看着小巧,吃着清香,做着却并不容易。黄家老店的师傅贾美菊从年开始包小笼包子,现在每天要包超过一千个包子。FENG之声现场,只见她一手托包子皮,一手挖馅,双手一开一合,像缝纫机缝衣服一样将馅料严丝合缝的包进皮里。从展示台前走到台后,不到30米的距离,一个外形美观、小巧玲珑的包子就做了。旁边的7岁的小朋友于越在心里默默计时,整个过程,刚好26秒。

“哇!包包子好神奇啊。”现场的小朋友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由得发出感叹。品尝过之后,更是发出称赞:“小笼包真香!我还能再吃一个吗?”“可以,真香的小笼包管够。”

李昂是一名销售总监,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机会在家做饭,在活动中,他跟着师傅做起了包子。只见他一手认真托着面皮,一手认真地弄褶儿,一个、两个、三个……师傅教的认真,李昂学的也认真,而且一想到要做给老婆孩子吃,李昂嘴角也不由得露出了微笑。谈起学包小笼包子的感受,李昂说:“小巧的小笼包看着好看,做起来也着实不容易,需要时间的练习,有机会我还要多多学习。”

“鲜香不腻,味美可口,随蒸随吃,就笼上桌,掂起象灯笼,放下似菊花”,开封灌汤小笼包子独特的造型和口感使其成为了享誉全球的美食。

蓝星学校校长李云娜回忆起自己多年前的经历,一个外国人品尝过她自己携带的小笼包子后,连连称赞,不仅记住了包子,更记住了开封。

当前,开封正在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欢迎来到开封”“欢迎品尝开封灌汤小笼包子”李云娜教会大家用英文向外国游客介绍灌汤小笼包子、介绍开封,为维护好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做出贡献。

骨子里的骄傲,舌尖上的幸福。“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瓣”,开封人因为开封灌汤小笼包这样的美食而感到骄傲,“灌汤流油,软嫩鲜香”的口感满足了所有开封人舌尖上的幸福。

千年封味传承,百年黄家老店

开封既是八朝古都,更是美食之都。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享有极高地位的开封小吃,历经数千年传承创新,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土生土长的肥沃土地!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四海的珍品奇货,都在京城的集市上贸易;九州的美味佳肴,都在京城的宴席上供人享受。

《食林广记》的作者马红丽笑称自己就是用五年的时间记录了一间好玩的事儿,而开封黄家老店也用时间坚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灌汤小笼包子,而且一做就是百年。

北宋时期,开封小笼包子名为“王楼山东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后经历代名厨师承和发展,演变为现在的小笼灌汤包子。

谈品尝灌汤小笼包子的妙趣,美食家刘景隆先生曾作诗一首——“揭开笼顶菊花开,箸头挂起灯笼来。灯熄花落牙门里,香得食客常忘回。”小笼灌汤包子是来开封必须要品尝的美食,形、神、味,均经得起最挑剔的美食家的审视。

历经百年发展的黄家老店,融汇千年汴京风华,已经成为开封饮食文化的名片。

时至今日,黄家老店的传人们谨记教诲,使黄家灌汤小笼包子的品质始终如一,赢得了广大食客的信任和好评。黄磊做为黄家老店第四代传人,承载着将黄家百年文化传下去的重任。

黄家老店几代人历经百年沧桑,克绍箕裘,薪火相传,虽然黄家老店的招牌换了一次次,可包子味道的醇正,黄家的信誉,黄家人的努力和谨怀的感恩之心始终如一。

包子虽然只是简单的面和肉,却和进了开封人的美好往事,包裹了无数人对开封的流连与赞美。黄家灌汤小笼包子将继续以不懈的努力、满腔的激情和对开封饮食文化的热爱,为中原的历史文化发展及中原崛起的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封的历史也必定会书写上黄家包子馆的辉煌!

供稿:凤凰网河南综合

作者:梁琦姜宝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