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丨另起炉灶睦邻友好澎湃在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在全国解放前夕,党正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
另起炉灶睦邻友好
战后世界上逐渐形成以美苏两大强国相互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出现美苏之间的矛盾同帝国主义与和平民主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对抗交织的局面。基于这一形势,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第一条是不承认当时外国政府派驻中国的代表为正式的外交人员,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第二条,是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第三条,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以上述方针为指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与外国建交的原则,即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根据上述原则,新中国一成立,即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先后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和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重大外交行动。次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这是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毛泽东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党的既定方针和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结束长期由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我国海关和关税收支的局面。逐步取消了外国在中国大陆的军事特权,维护了国家独立、主权和经济利益,彻底结束了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主权被外国肆意践踏、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的百年屈辱史。
从年至年,新中国不仅同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和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与这些国家建交,新中国向周边国家传达了睦邻友好的信息,向世界昭示了一个中国的原则,迈出了打破美国对新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的重要一步。
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党史百年丨另起炉灶睦邻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