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丰平原乡村有我家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文:白素平我的家乡在广袤美丽的华北平原,一个叫做‘西安丰’的小村庄里。村庄不大,历史上却很有名。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据史书记载,元代包公苏天爵曾在‘安丰里’构建‘春风亭’别墅,并在此居住。古时候的‘安丰里’就是现在的东西安丰。二零一二年,西安丰村为这位古人先贤树碑立传,上书;“苏天爵故里”以表景仰和怀念,尤其是给现在的乡村领导干部树立了一面‘廉洁奉公’的镜子。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回顾家乡四十年的历程和变化,作为当事人,我深有感触。无奈才疏学浅,写不出大气磅礴的华美篇章,只能捕捉一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诉诸笔端,拉拉家常。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离不开厨房锅灶,更离不开烧饭燃料。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乡村农户都是清一色盘大灶,一日三餐烧铁锅,燃料用的是茅草树叶,秸秆棉柴树枝等。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和小伙伴儿一起背着小筐到土岗子上捡树枝,或者用一根细铁棍串杨叶。有时也跟着姐姐们去火车道旁扫煤灰,去铁道心拾煤块儿,煤渣儿。有一次,我差点儿被那列烧煤的火车头吞掉丢了小命儿。记得那个穿着黄衣服的巡道工黑老头儿好凶好凶,对我们姐妹吹胡子瞪眼,好一顿吼,吓得我们姐妹大气也不敢出,多少年想起来依然毛骨悚然,倒觉得那个黑老头儿比火车头还厉害几分……那时村里经常有村妇吆喝骂大街的,骂得那叫难听,简直不堪入耳!现代人觉得好笑,无非是为丢了一只下蛋鸡或一抱柴草秸秆而已。可那时的乡亲们都是视柴草如命,谁家烧火做饭也离不了啊!有一对母女,在地里拔棉柴,装小拉车时,母亲发现她放在路旁的一抱棉柴不见了,以为是路人抱走了,立时张口就骂;“谁抱走我的棉柴了,把你娘的毛儿燎光!让你娘烧饭糊锅底啊!……”她家姑娘在旁边接话;“骂什么呀!是我抱走装车上了!”嘿!这不是自骂自受吗!乡村每到早晚做饭的时候,家家户户房顶上炊烟四起,熏眼呛人。村里大多是住的三间土坯房,进到外屋,沙泥抹墙,顶裸椽檩。铁锅大灶和风匣占据半个外屋空间。锅台上方墙壁上挂着勺铲瓢等炊具,靠北墙放水缸、菜墩、粮米面瓦罐、泔水桶等,这便是厨房的全部!七十年代初,五姐在乡中上高中。因为路远,每天她都要早早起来做一家人的饭。尤其到了冬天,天不亮就‘咕哒、咕哒’拉动风匣起灶生火。风匣是长方形的木箱,靠两根拉杆联动箱内的挡板儿一推一拉生风,吹旺灶火。须不时往灶膛里添柴,续煤面儿,等大铁锅烧开水,做好一家子的饭,得需要很长时间,有时五姐顾不上吃饭,就拿个玉米面饼子和咸菜疙瘩上学走了。到了晚上,五姐还要把第二天烧饭用的柴草备好。灶前堆放柴草,极不安全,有时掉个火星儿,就有可能引起大火。如果阴天,柴草返潮,点灶生火会憋一屋子烟,呛得一家人乱咳嗽,老乡们穷开心说是‘熏狐子’呢!五姐这个烧火丫头很称职!有一个夏天夜晚,五姐在房上凉热睡着了,半夜潮气下来,母亲喊她下房回屋睡,五姐懵里懵懂的上门外抱了一抱柴草放在灶前,坐到蒲团上就要点灶生火。被母亲骂醒了。原来五姐刚才‘撒癔症’梦游了,以为该做早饭了!……‘黑厨房、大水缸、土灶台,一日三餐不离柴’,这就是过去乡村农家厨房的真实写照!我十七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了,姐姐们也出嫁了。操持家务这一重担落在我的肩上。这时厨房里用上了蜂窝煤炉灶,有了鼓风机。更大的变化是村里安上了自来水,厨房改在最东头一间屋。做饭告别了铁锅大灶。我还没学会点灶生火打火底儿,贴饼子这些高难度厨房技术,就直接过渡学会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厨艺了。没过几年,高压锅、液化气、电饭锅、电磁炉、抽油烟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陆续入驻厨房。近两年,家乡进行‘煤改气’工程改造,家家户户做饭取暖用上了‘天然气’,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都是文明创城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现在打开气灶开关,做饭炒菜,有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小小的厨房见证的是农村大变化。我记忆中的大水瓮、大饭碗、大瓦罐、大铁锅等这些厨房神器,已不声不响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有人家保留了土灶,也仅仅是为了过年过节时炸菜煮肉用一两次,或者偶尔吃一回铁锅炖菜,回忆一下过去的烟火味道!回顾过去,看看现在,农村生活是吃着甘蔗上梯子---一节比一节甜。广播喇叭里响起了悦耳的音乐《越来越好》,把我从遥远的思绪中拽了回来。望着我家新盖的房屋,门前停放的汽车以及室内添置的各种家电设备,心情无比舒畅!忽然想起在城里居住的五姐打电话了,说今天开车回来,特意来品尝我包得野菜馅儿饺子。哈哈!见者有份儿!欢迎大家都来品尝!
上一篇文章: 电话微小说 下一篇文章: 不管有钱没钱,灶台别放这3物,其中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