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都市留住小辰光的味道新农人
昨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浦东的一个家庭农场,陆续来了多人,这四五十个家庭,许多都是来参加乡村亲子游的。在短暂的一天时光里,节目丰富:孩子们可以在乡村里赶鸡、寻蛋,还可以听上一场“稻田里的秘密”的科普课;玩累了,品尝从这里种出的本地新品大米、配上自制的菌菇酱,香气扑鼻、胃口大开……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如何留住“小辰光”的乡愁味道,并带动传统农业走出新路子?一批80、90后的高素质“新农人”正转变新思路,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梦想里。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浦东宣桥镇季桥村的生飞家庭农场,见识了魔都的另一番新天地。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农田“土”暖鸭先知
谷雨过后,正是育秧的季节,意味着农忙的时节到来。农妇们正在育秧机的流水线旁熟练地操作着。先把空的秧盘放好,然后放泥土,泥土放好后放精心挑选的谷种,谷种放好后再盖泥土;然后一盘盘的秧种就摆放好了,清清爽爽、整整齐齐,静待秧苗发芽。“五一”节过后,这一批批“种子选手”们就将长成秧苗,奔赴各自的“战场”,大展宏图。
农妇们正在育秧机的流水线旁熟练地操作着
这个时节,广袤的土地看上去还显得有点冷清。但和一般的农田不同,这里盖了一层稻秸秆铺成的“被子”,家庭农场主——80后的黄生飞正和农妇们在地里忙碌着什么。她翻开土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个菌菇从土地里“探出头”来,“这是一种赤松茸,是世界十大名菇之一,口感嫩滑,营养价值高。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土地不使用化肥变得肥沃,提高水稻的品质”。原来,过去农村传统秋收后,秸秆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严格,不能再焚烧秸秆,只能粉碎。如何“变废为宝”,把这些秸秆利用起来?
经过在小块土地上试验,农人们发现,种植菌菇不但可以“消化”秸秆,还能实现不施肥就“养肥”土地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当天采摘配送,可以从“田头送到灶头”;还有的则和老字号合作,制作成赤松茸风味酱。
赤松茸
在农田旁边,还有一个水池,里面有不少鸭子在水中嬉戏。稻田旁为什么养起了鸭子?原来,这同样也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养鸭之意不在“鸭”。“过去除草主要采用人工或机器,有时候还要使用除草剂等,现在把这些鸭子放到农田里,它们会‘自觉自愿’地吃草,大家各取所需;同时,散养鸭在市面上一只也能卖元,让农田真正实现了绿色种植。”
工人正采摘赤菌菇
“新农人”育出“新品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迫在眉睫。黄生飞是浦东新区农校启动高素质农民(带头人)专项培训计划的一员。”上海浦东农校农业科技培训部主任李朝平告诉记者,在培训计划中,包括5G时代农产品营销创新、开心农场运营模式、涉农生产销售平台应用等。尤其是有不少实操的干货,比如短视频、直播等应用,新型农业品种的试验种植等,都受到农民“带头人”的欢迎。
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进行作业
“我曾经去过日本,那里精细化的农业种植、管理方式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生飞,“新农人”中的“带头人”之一。她出生在浙江嵊州市三界镇一个农民家庭,13岁就和父母来到上海,成为一名“新上海人”。在她身上,既有传统农家女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又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应有的闯劲、干劲。
说到经营家庭农场,她说纯属“误打误撞”。年,她本来在经营一家服装厂,正好村里流转出亩土地,她参与了竞标,最终成为浦东首批家庭农场的一员。凭着农民家庭出身的“底子”,她从零开始,把零散的土地、荒地甚至“石子地”重新翻地犁地,修整平复,播种、插秧,亲力亲为。后来父亲、弟弟等也先后加入,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虽是传统的农家子弟,黄生飞却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一次,宣桥镇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农场推荐了几个水稻新品种,既有传统型水稻,也有新型早熟优质香型水稻,因收获时间比传统水稻早,赶在国庆前,有“国庆稻”之称。
工作人员在操作低温干燥机
黄生飞一眼就相中了“国庆稻”的早熟优质品种,打听了水稻的属性后,更是果断拿出了10亩地做试验。但毕竟是新品种,口感好不好、市场销路灵不灵,其实黄生飞也没有把握。
第一年水稻收割后,黄生飞先在自家的炉灶上尝了个鲜,还把新米送给亲朋好友们品鉴。“记得那天晚上我煮了一锅米饭,一开锅,香气扑鼻而来,在二楼的双胞胎儿子闻到香味,一个劲地问‘妈妈,你煮了什么那么香?’”
“品尝过的老一辈农民也说,‘国庆稻’吃出了当年‘老来青’的味道,就是不吃菜也可以吃两碗饭。”黄生飞高兴地说。原来,“老来青”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响当当的粳型常规水稻品种。由于煮出的米饭香味浓郁、晶莹如玉,食之清新可口、粘而不腻,素有“一叶青菜半碗汤,二两米饭一口光”之称。
“米”香也怕巷子深
新品种大米“试验”成功了,但黄生飞却为“巷子深”犯了愁。“过去农民是卖稻谷给国家的,虽然利润低,但不用考虑销路问题。第一次自己全流程生产出大米,到哪里卖、卖给谁?让我思肘了好几天。”黄生飞想到,一个朋友是做微商的,而且有一批比较高端的客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着大米上门,没想到一口就被回绝了,“我们从来不卖农产品的”。虽然碰壁了,但黄生飞却还是不死心,“不卖没关系,我带了点新米你尝尝吧”。
后来,她又想出一个办法,把米做成小包的试用装,请微商在售卖其他商品时搭配赠送,并告诉客户这是上海出产的新米品种。没想到,几天后,微商朋友打电话来,“你今年生产了多少大米,都给我吧”!
黄生飞(右)和90后员工进行交流
第一年一炮打响,第二年黄生飞拿出亩土地种上了“松早香”,如今家庭农场近千亩土地都被这个早稻品种“包圆”。因为上海地区的水稻品种基本是晚熟品种,成熟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松早香”作为早熟品种,比“南梗46”等其他优质杂交水稻品种上市时间提早了近2个月,正好填补了市场上每年9月至10月的新米空档期,加上比肩“老来青”的品质,迅速抢占市场先机。从1斤3元左右的“大众款”,到10元左右的“精品款”,还有28元以上的“高配款”主攻宝宝米……新米还没上市,就有许多“回头客”提前预定。
农场里来了90后
如今,黄生飞不但在自己的家庭农场做得风生水起,还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走品牌联合之路。除了她自家的亩家庭农场,她还和附近的农户、合作社共同经营了另外亩农田,联合打出“生飞牌”,坚持“品种、品质、品牌”战略。
“这种经营战略并不是贴牌生产,而是统一经营管理、严格质量管理,带动农业走精品化、品牌化道路。”据介绍,现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统一育苗、播种、质量管理,确保品质,让品牌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随着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农场碰到最大的难题不再是传统的耕种,走出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市场营销之路成为农场的当务之急。
在家庭农场,记者遇见了年出生的洪张青,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硕士毕业生,现在也成了一名快乐的“新农人”。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收入更高的其他行业做过白领,她的同学也基本上在大公司里工作。但她辞职后经过朋友介绍来到生飞农场,只和黄生飞谈了一次就“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来农场上班了。“我的老家是安徽合肥的农村,后来虽然到城市读了书,骨子里对农村还是有感情的。”小洪说,更重要的是,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她觉得这里是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所以就“任性”地说来就来了。
而来这里后,农场的工作也的确让她“激情燃烧”。她一手策划、推广了家庭农场的水稻认养项目,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从4月初第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