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食匠4当年博山婚宴的落作人

视频网站免费vip账号 http://m.jpm.cn/article-123588-1.html

35年前,三娘家的姐姐出嫁,夜里“过门”。

我那时还是学生,但依然被指定作为娘家人,正式地当了次“送客”。只是后半夜我已困得不行,到姐夫家里,面对姐夫家盛情准备的“油客席”,我愣是看得多,吃得少。

彼时之我,早已是困倦压过食欲,朵颐之情,荡然无存。

后来我清醒过来,还在很长时间里后悔怎么那夜就没尽情享用美餐。心里直埋怨,是谁发明了这个娶媳妇的习俗,非要半夜里“过门”。若是白天,我睡足了觉,那一桌盛宴,吃得肚子溜圆,自然不在话下。

长大了才知道过去博山人娶媳妇,之所以在半夜里娶,皆是因为土匪“翟三虎”抢亲,祸害老百姓怕了,才不得已半夜里偷偷迎娶新娘,继而成了习俗。这也是博山旧制婚俗的一大特色。

1、牛玉明的“落作”趣谈

56岁的利明酒楼经理牛玉明,16岁参加厨师工作。先后在博山几个饭店学徒站灶,师从宋道祥、刘书文。

在一次茶叙中,牛玉明聊起他当年给一位博山文化名人,在家里忙孩子“百岁宴”的经历,说起个中趣闻,引得众人捧腹大笑,也激发了大家好一阵感慨和回忆。

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怀,往往就在这样的不经意触碰之中。

年,23岁的牛玉明离开博山,去了北京。在淄博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做了几年的厨师。也是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菜”。

北京工作的这段日子,显然在牛玉明的生命历程中是深刻的。他从北京回到博山后,不久开办了“利明酒楼”。如今坐落在白虎山路的“利明酒楼”,已经是一家有三十年历史的博山餐饮名店。

时间会证明执着,也会留下口碑。

四十年厨艺坚守的牛玉明

牛玉明介绍,那时候,老百姓家有喜事,宴客待宾,都在家里。主家要提前准备很久,请大师傅开席做菜,更是重中之重的头等要事。

过去博山人举办婚宴,要大忙三天。第一天厨师就要进驻,做诸如盘炉灶、预制菜品等准备工作,谓之“落作”。

牛玉明说,那时厨师都要亲手盘灶掌炉。用七块坯砖盘灶,以耐火土掌炉。这就很考验厨师的盘灶技术。

炉子里的燃料,条件好点的人家会用“钢焦”,普通的人家也是上等的块煤。

这在博山婚俗婚宴中,是一种极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婚宴制作,对厨师的功力考究,不仅在菜肴烹制上,还有食材规划、习俗掌握、财务预算、菜品设计、灶案建设等等诸多环节的有序衔接。

牛玉明说起当年的忙婚宴经历,不无调侃地说:“忙活大半天,唯独做那两桌“油客席”最有成就感。因为,席间厨师,会给娘家客人递上热毛巾擦脸,以示恭敬。娘家客人,也会将事先准备好的赏钱,红纸包了回敬给厨师。”

厨师接到赏钱,第一时间会给主家过目。主家再根据红包里的赏钱多少,添加些钱,凑个吉数,赏给厨师。那时一个红包,也就六元、十元,但厨师却倍有脸面。

所有的辛劳,也在此时男女双方家人的赞誉中,烟消云散。

这让人听后颇有感触,仪式感极强的博山婚宴,是博山饮食文化的别样风采,更是考验厨师水平的重要方式。

过去博山百姓人家,婚庆大典中,厨师的作用,是何等重要。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丰富了牛玉明四十年专工厨艺的食匠之路。

2、赵文涛跟着大厨忙婚宴

赵文涛在翰林路上开办的文盛园大酒店,已有22年的历史。年,他在博山饮食服务公司参加工作,在名厨刘书文帐下学徒。

说起当年去人家里忙婚宴,文涛仍有许多回忆。

他还在学徒时,就跟着大厨们出去忙婚宴。起先他都是充当帮厨角色,给老厨师们打下手。

正是一次次在这些婚宴帮厨中的耳闻目染,让他跟着老厨师们,学会了传统博山餐饮技艺的诸多宝贵经验。

他更是在一次次“落作”的盘炉灶,掌炉膛、发肉皮、吊蛋饼的实操中,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厨艺基本功。

到后来,他已经独当一面,能给人家的婚宴,主厨出几十桌的宴席。

在与赵文涛的交谈中,他感触最大的,就是对当年那些老厨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染。每当他哪个流程做的不对,师傅们都毫不客气地指出。并教育他,即便是被人家请来做菜,也绝不能马虎。

也是在这些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中,赵文涛对博山传统厨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至今,他在灶间制作菜品,仍坚持用土法泡芥末,做芥末菠菜。

他按传统技艺做的水晶肉冻、“香煎鲈鱼”、博山酥锅、炒批辣丝始终是他店里点菜率最高的菜品。

赵文涛制作的传统菜肴

谈起当年的“落作”经历,赵文涛不无感慨。

那时候,给老百姓家忙婚宴,不是熟人就是关系,人家请你去,不仅是人际关系相熟,更是对你技术和人品的信任。

如若给主家算计不好,浪费了食材,人家遭受经济损失不说,也给“大师傅”这个行业蒙羞。于是,就有了菜单的精心设计,有了食材的细致考量,有了菜品的用心制作。

文涛的这份敬畏心,我是相信的。

当年,我曾听刘书文老师亲口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在聚乐村饭庄学徒时,有次他看到好几桌客人都点了“炒皮肚”,他想着都是一样的菜,干脆一锅炒出来,分盘装上,既省时又省力。

没想到,一位老师傅看到他这样炒菜,守着众人对刘书文严加斥责:“聚乐村不是大食堂,你这是在做大锅菜!倒出来,你自家吃了,再重新一个一个炒!”师傅的训斥,吓得年轻的刘书文,赶紧一菜一炒地做了好几个“炒皮肚”。

左:赵文涛中:颜景祥右:刘书文

这就是博山饮食文化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业熏陶和厨德传承。正是历代厨师秉承了这份“敬畏心”,博山才有了辉煌的餐饮文化。

3、厂矿“落作”达人王三骅

65岁的王三骅先生,是博山水泵厂的退休工人。他曾是厂里的食堂管理员,也是一位给厂里职工忙活过很多婚宴的大厨。

王三骅先生

这天下午,相约去王三骅先生家里采访。

一进他家,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博古架、养鱼池、条山几、老家具,久违了的老博山人的家居装扮,在眼前瞬刻铺展开来。

王三骅先生,居于大街一幢楼房的一楼,对门两户,都是他的家。九十年代初的房子,面积不大。但即便是这样的空间,却在王三骅先生的治理下,丝毫不显局促。

这就是老博山人的一种很直观的生命状态,本真的热爱着生活。在普通的日子里,随处充满了灵动,彰显着不俗的文化气质。

这种生命状态,无关贫富,也不论身份,只有一份博山人发自骨子里的美好向往。

王三骅先生见我来,热情地打着招呼。随后,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即刻间屋内溢满茶香。

王三骅先生家居风貌

王三骅先生说,他学厨艺基于两份机缘。一是母亲当年在聚乐村饭庄做白案,他就有了条件,会时常去聚乐村“观摩”老厨师们做菜,那个时候冯兰谱、乔廷礼等老厨师都还在职。

另一份机缘,就是父亲曾是“工陶”的食堂会计。那时工陶食堂里,有黄祖斌、闫乃礼这样的名厨掌灶。后来二位大厨,看年轻的王三骅机灵勤快,就时常喊他去忙一些“工陶”职工家的婚宴。

在交谈中,他更具体地回忆起,当年他忙婚宴“落作”的场景。

七八十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想要忙好婚宴,着实不是件易事。

每个厂矿,甚至是邻里之间,也都有一帮固定的人士,在为百姓家庭的婚宴热情地施以援手。这就更需要厨师,负责用心。

那时,一般主家定的每桌婚宴标准是“8元、10元”。当时猪肉1.78元一斤,每个菜用肉,在二三两左右,即便这样算下来,开支也不小。那就在菜品搭配上,多想办法。

他在厂里做食堂管理员,谙熟菜品的成本计算。厂矿职工,婚宴规模大体相当。一般人家,“行人席”20桌、“油客席”2桌,便席5桌,基本是那个年代,厂里职工家庭举办婚宴的标配。

王三骅说,到招待“行人”这天,“大总”会给我们厨师,开单子标明“正席X桌或便席X桌”,我们依照“大总”开具的单子开菜。“行人席”也是“四四规制”,只不过简化了些,减少了“预席”部分,直接上“四凉盘、四行件、四大件”。

凉盘多以“拌冻粉”、“炝皮肚”、“炸广东肉”、“海米烧豆腐”这样的荤素搭配结构设计。

博山“四四席”讲究“参打头、鱼打尾”,可是困难时期,上哪里弄鱼,最后也就是只能用甜饭收尾。

他还提到,忙婚宴的厨师,对那两桌“油客席”特别在意。因为那两桌规格最高,也最能展现厨师技术。

忙过婚宴,有的人家也会给厨师“两条大前门、两瓶兰陵大曲、六块小布(手绢)、一包喜糖”作为酬谢。

最后,婚宴结束,要和主家“交账”、清点物资,当看到食材所剩不多,没有造成浪费,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王三骅先生家的小鱼池

参访完三位,我颇具感怀。

博山厨师当年忙婚宴及繁忙的“落作”,与今也已相距二十多年时光。

曾经的悠悠岁月中,每个博山百姓人家,都有过像牛玉明、赵文涛、王三骅这的样民间食匠忙碌的身影。如今,他们都已或两鬓染霜,或古稀耄耋,或成为故人。

我家有喜时,在他们热情地帮衬下,大礼观成。丰简暂且不论,唯有他们那份至真至纯的负责和劳作,应该铭记。

如今,婚礼婚宴,也都在饭店举办,那些曾经博山市井烟火中的“落作”场景,已成回忆。好在我们的心境,却从未蒙尘,始终记得当年他们“落作“时辛苦的样子。

这就是博山民间食俗的一个光辉群体,为我们创造过幸福时刻的婚宴食匠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