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哭无泪妈妈教爨姓儿子写名字时崩溃

近日,在河南洛阳,宝妈教爨姓儿子写名字时崩溃,引网友热议,很多网友却表示担忧:“书读得少,竟然不认识这个字!”考试的时候别人已经交卷了,他还在写名字“太难写了,毕竟光个姓就30画了,考试太吃亏了!”据悉,爨(拼音:cuàn),笔画数为30画,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姓氏,也是笔画较多的姓氏之一。

妈妈表示:后悔给你找了个姓“爨”的爹……

那爨这个字来源哪里呢?

爨字,最早见于战国,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典型的会意字。本义指烧火做饭(的炉灶),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项脊轩志》中的“异爨”,即“分爨”,就是“另开灶房,分家另过”的意思。爨cuàn〈地名、姓氏〉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

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东爨的乌蛮,主要居住着“昆明”人的许多部落。号称“昆明十四姓”、“乌蛮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东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关、镇雄)、“卢鹿”(今宣威及贵州水城西)、“磨弥剑(今宣威、曲靖)“暴蛮”(今贵州兴义、普安)以及四川凉山地区的“勿邓”。到了唐宋时期,云南腹地的白蛮和乌蛮,通过异源同流和同源异流的不同途径,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语支的彝、纳西、哈尼等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