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风云三百四十五

《春秋》风云(三百四十四)

定公四年(三)

第三百三十六回谋定而动君子兮小人反复名利兮

冬季,蔡昭侯、吴王阖庐(公子光)、唐成公三国联军讨伐楚国。先把船停靠在淮河边上,自“豫章”(今安徽六安霍丘、六安、霍山一带)出发,与楚师隔汉水对峙。楚国左司马沈尹戌对令尹子常(囊瓦)建议:“您守护汉水上下与他们周旋,我率方城山之外的军队,先去毁其船只,返回堵塞汉东三隘道:大隧——九里关、直辕——武胜关、冥阨——平靖关。您再渡汉水在前面讨伐,我从后面夹击,必定打败他们。”

这样,谋定而动。楚国“武城”(今河南信阳东北)大夫名黑对子常建议:“吴国木制战车,我们皮革战车,不耐雨湿,不如速战。”

楚大夫史皇对子常建议:“楚国讨厌您喜欢司马沈尹戌。如果司马毁淮河边上吴国船只,堵塞三隘道而返,他属于独享战功。您必须速战。不然难免祸难。”

这样,就不听沈尹戌的建议了,前期工作白做,另起炉灶。直接渡过汉水列战阵,从“小别山”(今安徽芜湖无为南)直排列到“大别山”(今安徽六安霍山)。经过三战,子常便知不行了,准备逃亡。楚大夫史皇又提建议:“平安时争权,国家艰难时逃跑,您将去哪里?您必须拼死一战,以免除以前的罪过。”

您看看史皇这个人说出的两句话,大格局没有,争权夺利是门儿清;有名利之心者,怕的就是这类克星。

十一月十八庚午日,三国联军与楚军在“柏举”(今湖北黄冈麻城东北)摆开战阵。吴王阖庐之弟夫槩王一早前来提建议:“楚国令尹囊瓦不仁,将士没有决一死战之志。不如我军先行讨伐,楚师必乱,乘机大部队跟上,必能得胜。”

吴王阖庐不同意。夫槩王继续游说并表明志向:“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就说这种事吧。今日我拼死一战,可攻入楚国郢都。”这样,夫槩王率亲兵五千人,抢打出头鸟,先讨伐子常所统领的部队士兵,士兵奔逃。士兵一开始奔逃,楚师就自乱阵脚,结果,当然是楚师完败。子常逃亡郑国,史皇乘坐子常将帅战车战死。有这样战死之勇,且没有等待左司马沈尹戌之力,这种投机方式实在是国之悲哀。

吴师眼见有这种机会,当然是紧追不舍,至“清发”(涢〔yún音云〕水支流,今湖北孝感安陆境内),准备总攻。夫槩王又在提建议:“困兽犹斗,何况人?如果不免一死,便会与我们拼命,拼死之战必能胜。如果让先渡河者可以逃脱,后面者羡慕也渡河,楚师就会失去斗志,容许渡过一半,开始攻打。”

这次,吴王阖庐同意建议,楚师第二次完败。等到余下的楚师做饭之时,吴师又赶到,楚师已经吓破了胆,看见吴师便奔逃。吴师便悠闲地先吃楚师做好的饭菜,吃完有力气再继续追击,在“雍澨(shì音示)”(今湖北宜昌枝江东北)第三次完败楚师。这样,经过五次战斗,吴师一直打到楚国“郢都”(湖北荆州江陵北),势如破竹。

十一月二十七己卯日,楚昭王带其妹季羋畀我抢先逃出郢都,徒步过“睢水”(沮水,今枝江东北)。楚大夫鍼尹固与楚昭王同船,楚昭王想出一个办法:让鍼尹固去做一件事,在大象尾巴绑上点着火的燧条,然后赶入吴师中。十一月二十九庚辰日,吴师进入楚国郢都,按照尊卑之序进驻楚国各宫室。吴王阖庐之子子山居住在令尹子常府。夫槩王想去攻打,子山害怕不敢住了,夫槩王便居住在令尹府。

楚国左司马沈尹戌至“息地”(今河南信阳息县西南)就返回,在“雍澨”完败吴师,争回了一点面子,自己负伤。左司马沈尹戌曾经任吴王阖庐臣子,做吴师俘虏认为奇耻大辱,对部下预先说好:“谁能不让吴师得到我首级?”吴国句卑说:“臣卑贱,可以胜任吗?”左司马说:“我竟没重用您,可以。”左司马三战皆添战伤,说:“我怕不行了。”句卑便展开下裳,包裹割下来的左司马首级,并把尸身藏好,然后带上首级逃走。

《谋定而动》

君子谋定全局兮,小人名利攻伐兮

名利江山蚁穴蓄,兵败如山事常宜。

司马三战添伤痛,佑助无人黯然凄。

不让吴师首级觅,身首相异笑含兮。悲乎!

壬寅年六月初四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5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