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冰讲堂第一讲张天弓ldquo字
抱冰讲堂第一讲
(年4月13日)
张天弓:“字体”与“书体”考释
——读《说文解字》与《四体书势并序》
学术主持孟庆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各位老师、同道,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充满书香的视觉书屋参加抱冰讲堂第一讲的活动。首先我把抱冰讲堂的缘起与主旨向大家报告一下。
“抱冰”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张之洞晚年的自号。晚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打架,在这种背景下,张之洞提出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口号。书法是中学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张之洞在焦虑,他在想怎么样把中国传统的书法及其所依托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于是,年,张之洞率先在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旨在保存“中学”的新式学堂——武昌存古学堂。在张之洞所创办的武昌存古学堂,在“词章门”下设置了一个“书法学”学科,这可以说是近代高等书法学科化教育的肇始。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传统书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回头看看我们四十年走过的路,也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西学”与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中学”关系问题依然是一个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发现像晚清张之洞这些先知先觉的贤者们,已经作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我们今天把这个讲堂和他的“抱冰”联系在一块,就是延续张之洞等先哲们关于“书法学”的思考和探索。当然“抱冰”还有其他的精神内涵。“冰”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宁静;只有心态宁静,才能思考问题,才能追问我们书法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很有幸请到了张天弓先生。对张天弓先生,大家也都了解他的学术成就,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参加今天学术活动还有两位我们敬仰的协会领导也是我们的老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老师,还有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的李宁主席。还有我们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秘书长李劲松,还有我们合作单位武汉视觉书屋的段总。下面就请我们尊敬的徐主席给我们讲几句。徐主席当年主持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的时候,他已经做了很多类似的工作,我记得年徐主席就和武汉大学联办了一个湖北省书法评论培训班,当时徐主席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现在也是顺着他的思路在继续往前。
嘉宾徐本一(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今天在一个很雅致的视觉书屋,“抱冰讲堂”开课了,首先表示对讲堂的第一课表示祝贺。刚才孟教授讲得很好,在张之洞那个时代是中国的百年未遇之大变,西学过来,中国的旧学受到冲击,整个的社会起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现在又提出来了百年不遇之大变,这个大变是时代格局之大变,中国崛起,亚洲崛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传统怎么理解,怎么去深入地研究,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觉得抱冰讲堂有宗旨在里面。我们在座的今天讲堂的讲主张天弓先生也有这样的情怀,这几十年来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进行了自己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深入的成果,通过他的讲述,能够把他的思想,他研究的方法很好地传递给大家,对于我们湖北对传统书法的研究起到一个启迪作用,通过他的讲座不仅仅是我们理解他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研究方法。今天的讲座事先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宣传,包括必读书目、参考文献、思考题,这都是我们以前讲座没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局面。这次是第一讲,以后陆续的还有,下面三位题目已经有了,以后还会更多,我想通过我们讲传统的书法,从更大的视野,更大是文化情怀来看,就是对于我们中国传统的怎样的深入,传承和弘扬的问题,意义不仅仅在书法,今天到会的还有很多,地方不大但是很雅致,抱冰讲堂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果,谢谢大家!
孟庆星:下面我们请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主席,李宁主席给大家讲几句!
嘉宾李宁(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主席):我不是书法家,我是协助书法家的。从刚才的掌声可以看出来,徐本一老师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一上台大家的掌声非常热烈,像我这样的人呢掌声就……(掌声)。我要多说几句,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堂课,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一开始还以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的书法研究院举行这个活动,是在蛇山脚下的抱冰堂举行。现在到这来了,也很好。那个地方我去过,小一些,也不适合讲座,这个地方文化氛围非常好,这两个主办单位湖北书法家协会和湖北书画研究会主办的这个活动,他的意义在哪里?张之洞字号“抱冰”,抱冰有反思的意思,张之洞是清末非常明白的一个官员,他反思过后如何救中国,如何振兴中国。张之洞在武汉办铁厂,大家知道汉阳造,很著名,可他在蛇山脚下办存古学堂,这个事很少提及,也就是说张之洞办洋务很出名的,但他办洋务运势掩盖了他在湖北武昌举办的存古学堂。在存古学堂,张之洞把“书法学”作为一门专业放在里面。如果说起来的话就是真正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进行系统研究的,这是一个开始,因此武昌不仅是武昌首义的发源地,也是我们近现代书法成体系研究的一个发起点,因此我们取“抱冰讲堂”这个名字,是非常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我觉得这个活动我们应该把它坚持发扬下去。我首先代表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对抱冰讲堂的第一堂课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大家也知道,我们中国的四大发明现在有些舆论说他不是科学,它只是技术,只是科技,给我们的反思就是,我们中国,我们湖北学书法的很多,写书法的很多,书法爱好者也很多,但是真正研究书法学的人有多少,这个比例大家可想而知。真正系统地像张天弓这样,这么研究透彻的、下决心研究的有多少,这是个短板。科技的推动是要靠科学学说、科学理论的推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动了很多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道理。我们要想把书法传承、发展下去,必须注重书法学的研究,因此抱冰讲堂的开办,这是我们湖北省将来书法有更大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每个学书法的人,要想把书法搞好的话,不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行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我们书法讲究传承,从哪来到哪去,要想发展必须研究传承创新的问题,这里面“字体”与“书体”我们是不懂的,今天这一课就想我们听听张天弓老师是怎么讲这个东西,如果把这个理解了,我相信今后书法有提高的话,对这个研究是非常有关系的。我希望我们第一课,要开门红,把这个讲好,然后一课一课的坚持下去,抱冰讲堂将会作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个讲堂。岳麓书院很小,我也去过,比较破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么个岳麓书院,余秋雨到那讲学去,湖南人居然说,你有什么资格在这讲啊,余秋雨都没有资格到岳麓书院讲课,说明岳麓书院虽然地方小,但地位很高,我们抱冰讲堂虽然不是在蛇山脚下的抱冰堂举办的,但名声会打出去,最好感谢视觉书屋给我们提供这样美好的一个场所,谢谢!
孟庆星:徐主席还有李主席给我们抱冰讲堂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很高的要求,我想我们会坚持做下去,久久为功,相信一定会对推动我们湖北的书学研究做点我们的微薄之力。我也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我们抱冰讲堂是怎么设想的,我们在讲堂开办以前,我们商量了很久,我们这么设想,它不是一般性的讲座,因为我在大学工作,我们请专家来,讲一讲,提几个问题,然后就结束了。我们不想把它办成这种模式,这种讲座就像舞台剧一样,听讲者带着耳朵过来,听一听,当时可能热乎一些,但热乎完了,听完了,散了,也就结束了。我们不想这样,我们想把抱冰讲堂办成一种学术研讨、研读加雅集性质的学术活动。所以我们在讲堂举办以前,我们增加一个环节,除了要求主讲人提前把参考文献、参考书目列出来,把提前设想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思考,除了这个之外,参与的人也要提问题。然后这个问题也要反馈到主讲人这边,而且在讲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碰撞,交流,当然最后我们讲完了也不是就完了,我们还想鼓励听讲座的人和主讲人继续有一个互动,最后还期望形成一种理论成果,最好是能发表出来,这是我们的一个设想。只要是我们有决心,把心态放的平静一点,我们会慢慢接近我们的目标。不再多说了,下面我们就请张天弓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座,欢迎!
主讲人张天弓(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书法家副主席):各位同道下午好,刚才本一主席、李宁主席,把抱冰讲堂讲座的意义说得都非常清楚,可以说主要是读书。首先是我们学术的委员会要读书,做学术不读书,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搞创作的,搞教育的,也要读书。我们一直提倡这种观念,书法人要读书,读书与动笔不可分离。我们酝酿了好长一段时间,今天就正式开始了,我按照读书的方法来介绍读书的心得体会。题目和参考文献年前就提出来的,我这一段时间在做什么?也在读书,就是读《说文解字》和《四体书势》。读了以后我发现,对比起来读,读晚了。凡是我们搞过书法的,搞过书法研究的,都会读《说文解字》和《四体书势》,他们的术语,一辈子都要和它打交道。《四体书势》我有可能上十篇论文都是讲的它,为什么说读晚了,要是去年读的话,我写一本关于《说文解字》书就可能出来了。我刚刚把《说文解字》这一块做完,两万多字的研究。我一直有一个误区,老是想到,文字学是中国的学问中最有特色的,研究了几千年,我们怎么能不相信它?没有怀疑过。这一回我做了一件事情,认识书法作品的术语,35个一级术语的解释,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字体”和“书体”。35个术语,做完了以后,有一点疑问,就是这个“字体”怎么解释,文字和字体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一直相信文字学,同时也按文字学的基本知识来思考这一问题,现在回过头来看《说文解字》,《说文解字》里面讲的文字跟字体,跟我们现在有一部分相关,有一部分不相关,我感到问题来了,所以我就原原本本解读《说文解字》,从唐代开始起,宋代一直到清代,主要的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重要的全部浏览一遍。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方法,大概挑了十五六个关节点,是关于文字学与《说文解字》的核心问题,许多都有争议,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现在是怎么说,全部汇集起来。这才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的文字学没有一个严密的“字体”概念,研究具体的字体的成果很丰富,如“古文”、“小篆”、“隶书”等,但没有研究“字体”本身,这是一个空缺。我再说第二件事情,“书体”这个概念,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是一个空缺,研究具体的“书体”的成果很多,但没有研究“书体”本身。文字学空缺了“字体”,书学空缺了“书体”,这是有关联的。
什么是“字体”与“书体”呢?去年中国书协在乌海搞了一个“现状与理想”的创作展览,当时我是参加了预先的专家座谈会,也提了一些建议,也做了视频的录像,当时准备安排我在上作主体发言。后来随徐主席到欧洲去,因为跟那边已经沟通好了,我们不能临时改动,所以我交了一篇论文叫《书法创作三题》,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四十年来“字体”与“书体”累积重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们现在通俗地讲,一个全国展的基本书体的五体,篆隶楷行草兼备。这个五体到底跟书法创作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全国展的五体并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呢?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不用思考,不用讨论,为什么?这就跟“字体”的概念有关系。
这个字体、书体“滚雪球”的提法,我说一下背景。年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书法学习心理学》,当时我不认识本一主席,本一主席也不认识我,他在新华书店的征订书目上面看到了,他订了一百本发给全国的名家,后来寄信给我,约我到书协的办公室见面。当时就给了我两个表,中国书协会员的表,湖北省书协会员的表,同时鼓动我,其它的东西都不用搞了,你就专门来研究书学。没有本一主席当时的鼓动,当时我还有一些别的研究课题正在做,可能不会停下来。所以,我就把其它的东西放下来,就做专门书学的研究了。当时的劲头很大,一口气搞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论当代书法文化的性格》,就是讲字体的“滚雪球”,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讨论会。当时这个观念怎么来的呢,我很简单用的归纳法,我一辈子搞书法,也看到大家在搞书法,也看到我们的展览怎么做的,没有想到那么多理论、概念,我就是从经验归纳出的东西,现在我觉得还可以继续作文章。第二篇文章是《书法定义本身的方法论问题》《书法研究》上面发的,纪年创刊10周年征文。这也是讲“书法”的概念、术语,还有研究概念、术语的方法论问题。
35个术语,包括“字体”、“书体”这两个术语,可以说我一辈子探讨书法、研究书法、包括读书集中起来形成的成果,就是这35个概念。现在介绍给大家读的这些书,是说要有适合的研究方法,这35个术语不仅仅是从古代文献中来的。因为在西方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语言学,还有语言哲学,这一块的名著我是经常翻的,看图上这基本都是最基本的,还包括这个《逻辑学小词典》。这些书提供一种语言分析、语言逻辑的方法去看中国古代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还有我们的文学。没有这些东西,你是根本没有办法解答这些问题,厘清逻辑关系。现在这个问题我就省略了,回到问题的起点。我先说“字体”的概念,可能在座的同道都清楚,《汉语大辞典》、《现代汉语大辞典》等辞书,是这样定义“字体”的,“字体”就是“书体”,再去查“书体”,“书体”就是“字体”,这是第一个的意思。第二个意思,“字体”就是“形体”,是形式结构,第三个意思,“字体”指代表性的书家之体,比方说,王羲之有右军体,颜真卿有颜体。“字体”这三个意思。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字体”就是“形体”。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字体即形体。
那么,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呢?比方说,我们每天说“写字”,现在我们有一些书法的名家说书法不是“写字”,有的说书法是“写字”,现在不讨论是非。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