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请回答1979华政复校40年华东政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记者

徐璐瑶朱旭熊鑫

编辑

汪嘉正

排版

潘小燕

校对

仇依楠

责编

孟娜

年3月19日,中央发布《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回首其过往,既有建校初期的艰辛岁月,也有两次撤销的万般磨难,历经两落三起,与其他政法学府相比,华政的命运似乎更加多舛。

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这年秋天,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亿万青年沉积多年的强烈求知愿望和热情被点燃。年春,被录取的27万名新生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就在第二年,经历两次撤销磨难的华东政法学院获得了新生。

建国后,全国范围内有系统地逐步建立和健全人民司法制度,肃清旧法观念在法学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改革大学的法学课程,以适应新中国政法工作的迫切需要,华政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

校学生会第一届执委会合影

政法专修科毕业生合影

两落三起

“55、56、57届的那几批学生很有意思,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录取单位是华东政法学院,毕业证上的盖章单位却成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校友办公室负责人吴高升说道。

年,由于法律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华东政法学院遭到了第一次撤销的厄运。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华政的第一次被撤销持续了5年时间。

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由该所党组书记袁成瑞为筹委会办公室主任,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

年,华政正式复校。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恢复办学的华东政法学院只招收了64、65两届学生。

“文革”期间,政法战线是重灾区,和其余四所政法院校一样,华政也难逃厄运。

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被撤销,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华政校园陆续被上海社科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八个单位瓜分,被大家戏称为“八国联军”。

“从年建校到年第二次复校,历经两落三起,与其他政法学府相比,华政的命运更加多舛。所以回过头来看,老一辈的华政人多是含辛茹苦而又坚定不移,华政能有今天也要感谢他们的坚守。”华政校友办主任吴高升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年建校,到年复校,华政在建校初期的27年里,竟然只招收了9届学生。

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法学教育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几位老师联名给中央写信,要求恢复华东政法学院。同时也有另一个主张的声音:另起炉灶重新办学。然而,在老一辈华政人看来,如果不复校,华政将丧失厚重的传统与坚韧的品质,正是老的华政,才具备成功的历史积淀。于是,以时任上海市社联秘书长的徐盼秋为代表的一批“老华政”当时顶着各方面的阻力,顺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的形势据理力争。

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署名向国务院报告,2月21日方毅同志在国务院文件传批单上批示:“拟同意。请总理、副总理批示。”在文件单上划圈表示同意的有邓小平同志,还有华国锋、李先念、徐向前、纪登奎、余秋里、陈锡联、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王任重等领导同志。

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并附国务院批示的文件下达到上海市委。该通知称:“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华东政法学院,该院设置法律专业,面向华东地区负责培养华东地区各省市的政法干部,学制四年,在校学生规模逐步发展到人,仍用原校舍,今年开始招生。华东政法学院实行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领导分工按照国务院[]27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并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积极协助办好这所政法学院。”筹备小组依据这一批示精神,积极开展恢复工作。

年复校后第一次开学典礼

年复校时的校门

79年新生入学时候的校门

筹备工作在一无所有中展开,筹备小组成员有徐盼秋、曹漫之、李润玉、吕书云四人,由徐盼秋负责,后来刘绍傥也加入进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开始在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4月份才迁到万航渡路号原华东政法学院校内,向当时的复旦大学分校借用两间房子办公,并公开以华东政法学院复校筹备组名义进行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郑绍文到上海视察华东政法学院恢复工作,并对校舍、家具、专业设置、教材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对教师队伍明确指示,原华东政法学院的教师,年在校的原则上都要归队,个别不适宜做教师的除外。在复旦大学法律系的原华东政法学院的48名教职员已经决定回到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徐盼秋、刘少傥和曹漫之都应邀参加了会议,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致了欢送词,刘少傥代表华东政法学院致了欢迎词。从此,华东政法学院经过两落三起,又获得了新生。

6月12日,中共上海市委以37号通知下达了任命名单:刘少傥任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徐盼秋任党委副书记兼院长,曹漫之、潘念之、李润玉、吕书云任党委委员兼副院长。6月15日,中共华东政法学院党委会成立,并讨论决定了党委成员的工作分工问题,成立了临时支部、支部书记是王曙光。这样就结束了筹备组的工作,由任命后的院党委领导筹备工作,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

帐篷精神

根据《第八次全国人民司法工作会议纪要》,当时分占华政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市果品公司等八家单位应该尽快撤出。然而,由于各种情况,进展并不顺利。眼看复校在即,华政筹备组的成员不得不四处奔波。

“现在的东风楼,当时由复旦大学分校使用。对于华政的复校,复旦大学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除了‘归还’大部分教师,他们还尽快让出了东风楼。而上海社会科学院占用的华政房屋中,除红楼(即图书馆)、六三楼、交谊楼外,也都移交归还华政。”韩信昌介绍,复校后的数百名教职工就是凭着这总体面积仅有多平方米的校舍渡过了第一道难关。“79年复校后,学生们也只能在礼堂和体育馆改造的教室里完成学业,当时只有四十号楼、东风楼等四幢建筑是归华政所有。”

第二年的暑假华政要招名新生,校舍的匮乏问题再一次摆在了院长徐盼秋、副院长曹漫之等领导的面前。徐盼秋曾撰文回忆当年复校经过:“复校不容易呐,那真是一场战争。”

为了解决教师备课用房问题,校党委动员党政工团行政干部让出办公楼房,副院长李润玉利用他“文革”中在徐州大屯煤矿蹲点关系,租借5顶帐蓬,在四号楼前的草地上搭了5座大帐蓬作为党政工团人员的办公用房。包括院领导在内的行政人员在帐蓬里办公,而把条件优越、宽敞明亮、充满阳光的四号楼让给教师上课备课用。

帐篷低矮潮湿、冬冷夏热,冬季严寒,难以抵御刺骨的寒冷,夏天闷热,酷暑高温时时袭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党委举行院务会议,商讨学校大事,布置检查工作,汇报交流情况,接待来信来访人员,包括司法部领导。傍晚时,帐篷里的灯光依然亮着,校领导在帐篷里与教研室主任商量工作,听取教学工作汇报,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华政领导自我牺牲、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鼓舞了当时的师生,“帐篷精神”也成为了华政历史上及至沪上最广为传颂的佳话。

大草坪上的“办公室”——帐篷

学生在校园桥路灯下苦读

为此《解放日报》在9月10日的头版刊登了题为《帐蓬办公目击记》的文章,以赞扬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办校的精神,影响很大。学校基建处带着这份《解放日报》赴京向司法部陈述复校的困难,要求司法部尽早拨款建设教师和学生宿舍。直到年,上海市卫校、蔬菜公司、果品公司才相继搬走,新建的七幢教师宿舍和图书大楼也建起来了,才算真正解决了校舍用房问题。

开拓发展

学院是“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一专业教育为主,如工业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而综合大学则是“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方面的各种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国际化程度加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一专业的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求,因此,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为上海市管理的高校,这是顺应历史的要求。

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合影

华东政法大学揭牌仪式

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现了从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转变、从单科型行业性学院向以法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转变,形成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格局,“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熠熠生辉。

“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从蹒跚起步到辉煌崛起,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练达,两落三起,万般磨难,华政因其悠久的创校历史、优越的地缘条件,加上海派文化的熏染,在沧桑的岁月里形成了“务实与包容”等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人才。

(本文图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8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