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例导议论文谋篇技巧
高考作文例导:议论文谋篇技巧
“结构清晰”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是阅卷老师短时间断定一篇文章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如何快速写出一篇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而且结构清晰的作文,是考生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当学生掌握了审题技巧,积累了不少的素材,不妨熟记几种作文的结构模式,或者选定一个合适自己的结构思路,以便在考场上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能够在一个清晰的文章构架中展开文章的论述,写出一篇结构清晰而且富有逻辑性的文章,使语文考试立于不败之地。
例文:全国乙卷高考优秀作文
浮舟不惧沧海,立马笑傲昆仑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士人的星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是近代青年的呐喊。他们或孜孜不倦,或拼死抗争,点燃了万古明灯。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以坚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和永恒的信仰,观沧海浪涌,望昆仑云起。
四季风雨,错落山河,都是我的人间色彩。“修身以为弓。”漫漫长路,培育个人修养是我们启程的基础装备。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不曾培育过云翳,焉得理想花开之日的霞光。在世间灿烂多姿的黄昏下,我们看见黄鹤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奔波于各大学校请教的身影;我们看见赫希曼为寻求“变革为何”的问题而辗转多国的旅程;我们还看见华为努力攻克半导体芯片的血汗脚印。没有他们在风吹日晒中打磨出的个人华彩,今日我们哪能看到他们熠熠闪光。
初心不改,静待花开,都是我的旅途星光。“矫思以为矢”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写在纸上的梦想,似乎开始和我们初心越来越远。成为富豪、想做网红之类的梦想越来越多,横杠青年在社会中层出不穷,一受打击就成咸鱼的佛系甚嚣尘上。我们面对着这样一张张答案不禁追问:我们该如何去保护那份理想的纯粹?去成为韦东奕吧,怀着他那份专注与淡泊开拓人生;去成为《屠夫十字镇》中的威尔吧,以追寻的心态体悟成长;成为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吧,用多年未变的初心回馈社会。愈是纸醉金迷,我们愈应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不忘征程初心,静待花开一日。
万里长城,咆哮黄河,都是我的生命信仰。“立义以为的”理想之义,是民族担当,是国家大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张书嘉的非遗传承梦,雪域苍原的清澈的爱,在我们每一个挑灯夜战与奋笔疾书的日子中,在我们每一个倒数日期与争分夺秒的日子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唯有我们将个人浪花融入时代翻滚的海潮中,才能让阳光下的海浪愈发闪亮。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我们唯有心怀国之大者,方才可以立于时代潮头,不负韶华时光。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高三的我们追寻着理想的星光,脚踏实地,成为了一个个追梦人。在未来的路上,我们要坚信最初的向往,矢志不渝地追逐梦想,最终抵达梦想的天堂,与时代共进,与芳华齐飞。
“三大三小”式的构思框架
“三大三小式”的议论文的篇章结构,其中的“三大”,是说一篇考场作文总体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引论部分、本论部分、结论部分;其中的“三小”,是说本论部分一般又由三小层组成,即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全文就形成了匀称的“五段式布局”。要真正用好“三大三小式”还涉及到相关的三个问题。
1.三小层要使用段首、段尾观点句。
议论文是向人讲道理的。怎样才能使论点最鲜明呢?在结构上最好的办法是段头、段尾采用观点句。所谓观点句,就是能将这一段,这一层或这一篇文章要说的观点概括起来的一句话。它要具有总领性、概括性和明了性的特点,让人看了这一句就知道这一段的中心,读到最后一句知道这一段说了啥。段首观点句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必须注意到它们的内部联系,注意到它们排列的先后次序。
段首观点句主要是用在“三小段”的开头,段尾观点句则是段头句的升华。段尾观点句不仅要和段头观点句在观点上具有一致性,不仅对全段要具有总结性,而且不能是段头句的简单重复,至少要变换一下语言形式,或是换一个新的角度去总结前文的论说。
2.用分解法和分位法确立段首观点句。
所谓分解,就是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既互相联系,是中心论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互排斥,各说一个侧面。如“说勤”这个题目,就可以分解出:勤能成才,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等。再如“谈贡献”这个题目,可以分解出:贡献是社会存在的需要,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贡献不在大小。所谓分位,就是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来看同一个问题。如《说勤》,用分位法确定分论点,就可以把它分成“勤”,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丰收”,“勤,对工人来说就意味着丰产”。“勤,对学生来说就意味着成业”,“勤,对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兴盛。”这四个分论点的思想内容不变,而这个思想内容起作用的几个方面变了。
不论分解还是分位,都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来确定分论点的方法。在使用时,还可二者兼用。如“贵在自知”一题,就可两法兼用地分析成:“自知可贵在能使人不卑不亢”,“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自知才能长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自知与个人、国家都十分重要”就采用了分位法确定,其余两个是采用分解法确定的。
3.用“段内四层式”保证三小层的充实性。
一篇文章有了全文的三大层和本论的三小层,这只是搭起了全文的架子,充实这个架子主要是在“三小层”上下功夫,即采用“段内四层式”。“三小层”的段头段尾已各有一个观点句了,这已是两层了。这两层是全段的“骨”,其余两层,才是这一段的“肉”。
例如《谈毅力》一文的第二段这样写道:
“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你也许听过帕尔曼那优美的演奏而为之赞叹不已,拍手叫绝。然而你可曾知道,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而是从小双腿瘫痪的残疾人。他没有像许多同命运的不幸人一样,在残疾人福利院度过一生,而是走上了铺满鲜花的舞台,成为举世闻名的小提琴王子。他靠的是什么?毅力,毅力,还是毅力。‖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打击。在不幸的重压下,天才、信徒和能人心中都有着一股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不屈不挠地奋斗,直到成功和胜利,从而获得幸福。而弱者缺乏这种毅力,以至于被压下苦难的万丈深渊而无法抽身。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用你的毅力去战胜它。‖当困难向你认输时,你定会感叹道:我飘越苦海的神舟正是顽强不屈的毅力。”
这是一段很成功的论说。作者除了运用丰富的知识、灵巧的语言之外,他也成功地使用了段内四层式:第一层是全段观点句,是个纲;第二层是个例证,举帕尔曼那凭毅力来取得成功的实例证明“毅力是飘越苦海的舟楫”这个中心;第三层是引用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并对它加以阐发说明,从而证明面对不幸,毅力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层是照应段头观点句,总结全段。
因此这四小层中,或者举一个例子,引一句名言;或者举一个例子,打一个比方;或者引一句名言,打一个比方,当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只是上述方法容易掌握,使用率也比较高而已。
六步成文法:引、析、提、联、深、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高考中供材料作文,尤其是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即使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就难以直接联系起来,会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比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不能举例。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文章水平的高低关键看“联”的功夫。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5.深:
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说危害,找症结,讲办法,这是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果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
6.结:
收尾,总结全文。结尾应该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发出号召强调,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不要故作惊人之语。
下面使几种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请你分别点评一下其特点和如何使用。
1.对照式的文章结构(正反论证)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点评:
对照式的文章思路很清晰,正反论证也凸显了论述的力度,同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获得素材佐证,所以是考场中实用性很高的一种结构模式。值得借鉴模仿。
2.平面并列论证结构
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