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国入盟,不断扩张的北约会取代联
当地时间6月29日,北约发表公报宣布,北约成员国已经正式同意邀请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尽管尚需30个北约成员国在各自国内走完批准程序,但在搞定土耳其这个最大的“拦路虎”后,瑞典和芬兰成为北约正式成员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不得不说,北约又一次成功扩编。
对于北约不断扩张的真正目的,舆论场上有着见仁见智的解读。一度有观点认为,北约东扩的目的是为了对付俄罗斯。也有观点认为,北约扩张是美国及西方阵营为了占有战略安全层面的主动权。还有观点认为,北约扩张是美国为了巩固霸权地位的一项战略举措。
其实,以上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且相互之间并不矛盾。而且,北约扩张除了是美国和西方继续控制世界的“抓手”外,极有可能还隐藏着美国的另一项更重大的战略秘密,即在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以便在“不时之需”的关键时刻取代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功能,为重建最大限度的确保美国霸权地位的“新国际体系”而埋下的伏笔。
联合国是二战后国际治理体系的标志,在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及庞大的盟友体系,基本掌控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治理体系的运作,并使美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霸权国家。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我们在整体实力上的突飞猛进以及俄罗斯在战略安全层面的强势“反弹”,美国在联合国体系内维持霸权地位已经越来越艰难。为此,美国自奥巴马政府时期就有了“重起炉灶”之意。
年8月发生的“俄格五日战争”使美国人意识到,俄罗斯不仅不会在安全问题上妥协,而且还会在战略安全层面强硬“反弹”。同时,美国还意识到,美国已经难以从经济层面阻挡我们的迅猛发展势头,必须另辟蹊径来遏制我们。基于此,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以北约继续东扩来压制俄罗斯,以“亚太再平衡”战略来试图遏制我们。
由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更看重经济利益及更在意美国的自身实力,所以,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似乎在战略层面“拐了个弯”,也可以说是作了战略调整。一是不在安全层面与俄罗斯硬碰硬,似乎给俄罗斯留出了“幻想”空间。二是发起了贸易战,并试图以科技为突破口,对我们进行遏制。三是将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扩大为“印太战略”,实质上是将我们视为了“第一对手”。
在战略对抗最激烈的那段时期,特朗普的美国共和党政府曾相继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治理体系中的机构,表面上看,似乎是美国要“单干”,而在内涵上则是试图延续奥巴马时代美国就设想的“重塑联合国”或建立新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战略。只是因为特朗普操之过急而未能落实。但在拜登的民主党政府上台后,仍然秉持着这样的战略意图,而且选择了战略安全层面为突破口。因为,战略安全层面是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石”。
以联合国为标志的战后国际治理体系有着多个机制。但无疑,战略安全机制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战略安全的主导权,才能真正拥有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才能掌控世界格局中的政治权。而在现实中,如果美国想继续保持世界霸权地位的话,有两个选择,一是在联合国体系内削弱俄罗斯和我们的政治权利。二是“重起炉灶”,抛弃联合国,重组新的国际治理体系。而这两个选择都需要“战略安全”的优势“保驾护航”。所以,北约扩张成为了美国维护霸权地位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工具。
北约东扩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定用词而已,实质上,北约是扩张而非仅仅东扩。东扩有地域性,而扩张却具有全球性。也就是说,北约有着全球性的扩张意图。比如,从地理位置来说,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显然超出了东扩的范畴。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建立的“印太四国”机制以及在这次马德里峰会中邀请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参加峰会,显然有将北约“外延”的趋势。
从表面上看,瑞典和芬兰之所以加入北约是因为俄乌冲突导致的。但据CNN报道,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之事,美国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筹划。而土耳其之所以一度阻拦,只不过“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而已。直白地解读就是,在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大张旗鼓”的闹腾,不过是掩护瑞典和芬兰更加顺利地加入北约罢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日前援引美国和欧洲高级官员的消息披露,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实际上是拜登政府设的一个“局”。CNN报道说,早在去年12月13日的时候,鉴于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部队和装备,拜登给芬兰总统尼尼斯托打了个电话,提议让芬兰加入北约。在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后的3月份,拜登与到访的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讨论了相关事宜,并与瑞典首相安德森通电话说明了情况。
瑞典和芬兰5月18日一同递交加入北约申请的次日,这两国领导人尼尼斯托和安德森就联袂来到了白宫,并与拜登一起敲定了加入北约的细节。拜登不仅表态支持两国加入北约,而且还做出了在两国加入北约期间,美国将给予保护的承诺。显而易见,美国是瑞典和芬兰两国加入北约的背后推动者。
就在人们认为瑞典和芬兰两国加入北约将“一路绿灯”之时,未成想,却半路上遭遇了土耳其的阻截。土耳其公开表示,它不同意瑞典和芬兰两国加入北约。理由是瑞典和芬兰支持埃尔多安的心头大患库尔德工人和居伦运动。
在土耳其威胁将使用“一票否决权”阻止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进程后,舆论场上有观点认为,土耳其是基于对俄罗斯和支持才这样做的。其实,土耳其只是想以此来谋取利益最大化而已。而对于意欲恢复奥斯曼帝国荣耀的埃尔多安来说,他显然不会支持与土耳其有着历史仇怨的俄罗斯,他只是在“投机取巧”而已。事态的演变也证明,土耳其并不是真心反对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而是想要从瑞典、芬兰以及美国身上得到点好处而已。
当地时间28日,就在北约马德里峰会即将开幕的关键时刻,土耳其与瑞典和芬兰三方达成了“备忘录”。三国的协议规定,瑞典和芬兰承诺全力支持和协助土耳其打击恐怖主义,承认库尔德工人党为恐怖组织,两国还保证不支持“居伦运动”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及其武装组织“人民保护部队”。
其实,根据美国媒体CNN的报道,土耳其远不止从瑞典和芬兰两国得到了利益,而且还从美国处得到了土耳其“想要得到的利益”。因为,正是拜登在背后的操作才使土耳其在北约峰会开幕前的最后时刻“松了口”,同意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
种种迹象表明,乌克兰加入北约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东扩也不是北约的真正目的。因为,不管是格鲁吉亚还是乌克兰,都不符合加入北约的条件。而美国之所以力挺乌克兰加入北约,不过是掩护北约“北扩”而已。遗憾的是,俄罗斯真的以为北约在“东扩”,所以开展了这场“特别军事行动”,间接促成了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因为,恰恰是俄乌冲突这个理由,加快了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进程。至此,北约完成了在俄罗斯北部的扩张。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在舆论场上有观点认为,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地区与俄罗斯纠缠后,便腾不出手来在世界其他地区扩张和霸权了。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因为这场俄乌冲突使美国和北约“验证”了俄罗斯的真正实力,接下来,美国和西方只需向乌克兰提供经济和军火援助,以及向波兰、波罗的海方向派出部分兵力,就可以缠住俄罗斯。特别是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后,俄罗斯又多了一个方向上的压力。事实上,美国和北约反而有了更大的余力和理由介入其它地区了。刚刚在马德里峰会上宣布的北约“新战略概念”便是明证。
在北约的新战略概念中,除了将俄罗斯确定为“最主要和直接威胁”外,还将我们定义为“挑战北约的安全、利益和价值观”。这显然是史无前例的。再联想到北约峰会邀请了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参加,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北约有了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的趋势和野心。
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年4月4日。它的成立是为了对付苏联的。然而,在苏联解体后,北约却仍然在运转,显而易见,它的“职能”已经转化为对付俄罗斯,目的自然是维护西方阵营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不过,如果仅仅是对付俄罗斯的话,北约目前的力量已经足够。可是,北约现在却有了向欧洲以外地区扩张的趋势。显而易见,美国和北约意在谋求世界霸权。
由于近些年来实力上的此消彼长,美国和西方阵营已经不能在经济和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优势的丧失,自然带来了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而世界格局的变化显然不利于美国及西方阵营。为了在这次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中占得先机,美国不得不“启用”北约这个军事组织了,目的自然是以强大的战略安全力量控制局面,同时为必要时抛弃联合国做“铺垫”。
俄乌冲突爆发后,在美国的操作下,西方阵营以联合国特别会议的形式搞了个限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权”的议案。尽管是借着俄乌冲突的名头,表面上看着是针对俄罗斯的,而实质上却是试图改变联合国安理会的议事规则和削弱非西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权力。不过,这个议案只能在舆论上起作用,并不能在根本上动摇二战后体系中的“大国一致原则”。所以,美国除了继续在联合国框架内强行维护其霸权外,还准备着另一个选择:抛弃联合国,重建新的国际治理体系。
显而易见,如果美国选择在联合国框架内强行维护其霸权地位的话,北约扩张所带来的军事力量的增强将有助于美国实施这个战略,甚至可以起到取代联合国体系中“安全机制”的作用;而假如美国决心抛弃联合国,重组国际治理体系的话,扩张后的北约便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治理体系中的“安全机制”。直白地说,北约向全世界的扩张,意味着美国和西方在准备着一场事关世界格局的“决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