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店大厨到国展评委,他通过两条学习轨迹
他曾承载着全家人读书的梦想,却被命运捉弄不得不放弃高考;
他是一名川菜大厨,却拜得五位明师,打通了走向书法艺术殿堂的道路;
他十年磨一剑,在90年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成为家乡的一张名片;
他从一名厨师成长为全国展评委,在楷书领域竖立起了一面独有的旗帜;
他,就是洪厚甜。
洪厚甜,号净堂,年生于四川什邡,中国国家画院书法艺术家,师从李良栋、蒲宏湘、张海、陈振濂、何应辉先生。
现为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等,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等重大全国书法展赛评委。
曾获第五、七届全国展最高奖、首届“兰亭七子”等奖项,年受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邀请作《洪厚甜楷书教学》八十讲系列讲座。
洪厚甜作品
一、命运捉弄,放弃梦想
出生于四川什邡的洪厚甜,自小就承载了全家人读书考学梦想。
算命先生说,洪厚甜是“文昌入命”,天生的读书材料,于是洪厚甜的几个哥哥接连做出牺牲,中途辍学当厨师、练武术、出苦力,供养洪厚甜一个人冲刺高考。
年,洪厚甜就要进入高三,离高考就差最后一搏,但迎接他的不是家人的鼓励,而是原本决定鼎力支持他考学的父亲递来的一张国营饭店厨师招工表。
原来,那会儿做理发师的父亲静脉曲张愈发严重,几近无法站立。17岁的洪厚甜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他含泪接过招工表、烧掉课本。往火盆里扔课本的时候,从夹缝中飘出一张橙红纸片儿,那是他在什邡中学毛笔书法获得第三名的奖状。
写字,是洪厚甜最大的爱好,他的梦想是考个美术院校去学习写字画画。他也明白,接受现实的同时,也烧掉了梦想。
二、拜得明师,踏入正途
在饭店里,洪厚甜每天凌晨五点就骑着自行车狂奔到乡下的屠宰场去取肉,一直忙到晚上十点下班。原本热情开朗的他也变得沉默寡言,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直到有一天父亲推开房门,发现屋子里地上墙上全都是涂满毛笔字的纸片,原来洪厚甜把仅有的休息时间,都放在了写字上。
看到洪厚甜对写字如此执着,二哥托朋友给洪厚甜介绍了一位老师,也就是洪厚甜的书法启蒙老师——李良栋,他是齐白石的再传弟子,在书法篆刻上有极高的造诣。从那时起,洪厚甜正式踏上了书法艺术的正确道路。
那时候条件有限,10张宣纸洪厚甜整整用了一年。先是淡墨蝇头小楷,接着是墨色稍浓的小楷,最后是大楷,直到宣纸上没有一处空白。三年下来,他从刷盘子洗碗的学徒,变身为围着炉灶周旋的川菜高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下的功夫是每天晚上四个小时的书法练习。
洪厚甜临《雁塔圣教序》
三、求学四方,遍访名师
某一天,领导偶然发现洪厚甜在饭店写的菜谱非常漂亮,点名把他调到商业局机关,让他搞宣传或干工会。洪厚甜却说:“我干保卫把大门吧,工会和宣传的活儿我帮着干,还省一个人手。”
“看大门岂不屈才?”领导不解。“我愿意。”洪厚甜说得轻松。领导并不清楚洪厚甜的小九九:保卫干事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潜心练字。
把大门的保卫干事,洪厚甜干了整整15年。以至于后来洪厚甜成为名动天下的书法家,领导要调整他的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
洪厚甜临《宋处士墓志》
后来,李良栋将洪厚甜介绍给了自己的师兄蒲宏湘,洪厚甜又跟着蒲宏湘学了整整10年,而这十年对于洪厚甜而言,是他奠定楷书基础的关键十年。
年,刚刚结婚的洪厚甜背上包裹南下重庆,沿江而下,从宜昌、武汉一路辗转南昌、九江,然后是上海、杭州,再到郑州,前去拜访时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的张海。正好这一年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举办全国第三届书法大展,张海让洪厚甜留下来帮着布展。15天布展完毕之后,洪厚甜成了张海的入室弟子。
90年代时,他又跟随何应辉、陈振濂两位先生学习。
洪厚甜作品
四、名声大噪,潜心研究
年,洪厚甜领取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全国大奖——全国电视大奖赛一等奖。从那年起,洪厚甜凭借他的楷书和魏碑作品,摘取了一项又一项全国性大奖。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凡有洪厚甜参加的书法比赛,他都会以楷书和魏碑作品摘冠夺魁。
但是洪厚甜并没有满足于此,解决了书法技术问题的洪厚甜却陷入迷茫,在“道”与“术”的问题上,他明白必须做出自觉的选择,否则只能是个写字匠而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家。
洪厚甜作品
令人惊异的是,洪厚甜的突变极其彻底,他把以前所学全部推倒重来,从篆书、隶书、二王、唐楷的书法演变轨迹开始了重新积累。为增加理论知识和国学功底,洪厚甜到四川大学从专科开始学起,之后考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从源头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
十几年下来,洪厚甜在碑学的厚重和帖学的灵动之间,找到了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契合点,让阴柔和雄强的两种线条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在突出书法创作的“书写性”之外,写出一种属于洪厚甜自己的楷书。
洪厚甜作品
五、碑帖交融,打造风格
中国书法有两条技术轨迹,一个是帖学一个是碑学。碑学是往模糊走,帖学是往精致做,但洪厚甜认为,学帖要向碑做,学碑要向帖做,通过这种训练方式,能够让你在粗犷的碑学书风中体现出一种精微,在帖学里面有一种浑穆和质朴,这样和一般单纯写碑或写帖的作品一比,高下立判。
但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当前在哪个阶段,处于哪个板块,就要把精力放在当下,认认真真地推进每一个细节。很显然,如今很多魏碑爱好者仍然还在为如何从经典中“走出来”而苦恼,甚至还没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路径。而这个阶段,对于将来打造个人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步走错,可能就需要双倍乃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回归正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