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很牛影响力远播海外可不应忘记与反思当
汉字有多美,观之形式多变,可豪放、可含蓄,可飘逸…
诵之朗朗上口,意境高远,韵味无穷…
汉字之美,美在笔画、美在结构、美在韵味、亦美在风骨…
不懂汉语,就体会不到“滚滚红尘”是怎样的熙熙攘攘难割舍;“断肠”又是怎样的一种相思之痛;“忆江南”又是怎样的烟雨朦胧;“望明月”又是怎样的一种乡愁;也感受不到“天涯”究竟有多遥远……有时候,有时候呀,我们似乎忘了汉语有多美丽优雅,有多震撼人心!
汉字分分钟带你打开境界与气质之门,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升华到散发独特魅力之艺术境界呢?非汉字莫属!在这个依靠键盘、语音就能输入文字的时代,许多国人依旧会在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安坐下来,在砚台中添上一点墨,让蘸满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游走,这样一种书写享受,唯汉字所独有。
宋代大才子黄庭坚曾写过一首同旁诗《戏题》,这首诗中的每个字都用相同的偏旁或者部首组成,整首同旁诗整齐划一,同旁对联不仅内涵丰富,对仗工整,又点题。将汉字独有之趣,之美,之神奇展露无遗:
逍遥近道边,憩息慰惫懑。 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菜荒蒙茏,室屋壅尘坌。 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不寻常的,独有的美。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文字能像汉字这样,不但有艺术气质的皮囊,还蕴含有趣的灵魂。
当你来到周边国家,身处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很容易就能看到汉字的身影,那些随处可见的汉字对联,那些苍劲有力的书法,时常令我们有种置身国内的感觉,让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汉字的巨大影响力。
可这么牛,这么美,这么优雅的文字,却有人不但不欣赏它,还曾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它,诋毁它,诅咒它,非欲除之而后快,而这些人还是当时的社会精英与文化名人,这种阴错阳差,这种无心之错真堪称为世所罕见。
年以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精英们努力找寻导致中国落后的原因,试图寻求救国的道路,找来找去,一些曾走出国门的人,将目光转向了汉字。他们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较后,很主观地将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是汉字造成的。
他们搞出个“汉字落后论”,以汉字难学、民智难开为由,提出要搞汉语拉丁化,高呼废除汉字。一时间针对汉字的污言恶语铺天盖地,知识精英们争先恐后,非欲将汉字除之而后快。
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对汉字进行了声讨,文中说:
“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者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随后年,傅斯年针对汉字说:
“凡些须懂得外国文的人,便知道中国文字和英法德等国文字的难易,实在不可以道里计。”
年,针对汉字的批判浪潮呈汹涌之势,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蔡元培等人纷纷发表文章,主张废除汉字,并同时连带研究词连写和罗马字母拼音等问题。钱玄同再次用激烈的言辞对汉字大加诋毁,他说:“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都知道的。”
年,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中国拉丁化文字的工作,瞿秋白写成了《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年9月,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参崴召开,在会上制订了《中国文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并将汉字定性为“封建社会的产物,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应根本废除,以拼音文字替代之”。
瞿秋白还说:
“汉字不是现代中国四万万人的文字,而只是古代中国遗留下来的士大夫——百分之三四的中国人的文字。”
之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人士们也纷纷表态,鲁迅亦对汉字大加批判,他在多篇文章中说:“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要推行大众语文,必须用罗马字拼音。”
年对汉字的声讨浪潮达到了顶峰,12月由蔡元培、鲁迅、郭沫若等位知名人士共同签名,发表了《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文中,对汉字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这些知识精英们在对汉字产生及发展的规律缺乏仔细研究的情况下,就将汉字定性为落后的文字,就给汉字判了死刑,虽说他们是出于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是“病急乱投医,乱用药”,但也真是可悲可叹。
仔细研究他们的言论,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汉字,主张废除汉字的理由主要有四点:一、汉字难学难写,是普及教育的一大障碍。二、汉字不是记音文字,不能跟语言完全融合,不利于推广白话文。三、汉字在记录来自欧美等现代科技名词时不方便。四、汉字是为封建贵族士大夫服务的。
他们的这些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汉字难学难写的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但在研究汉字发展的轨迹时,我们应当看到我们的老祖先们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一直在改进和解决这个问题。
汉字的发展从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等到秦代被秦始皇统一为小篆,又由小篆演变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其目的就是方便应用,达到易识易辩的效果。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有利于实用的过程。而我们只需沿着这个轨迹走下去,不断改良简化汉字,就能够达到方便书写与应用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搞什么文字替代方案。
另外,汉字难学难写是一个问题,汉字是否落后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相互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那时人们在并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将两者混为一谈,简单认为难学难写就是落后,这毫无科学性可言。
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是否落后,应根据汉字的产生与发展规律来作出科学的评判。只靠拍脑袋,靠主观判断就认定汉字落后,进而就对汉字进行攻击、嘲弄、辱骂和恶毒诅咒的行为,本身就是落后的,缺乏理智的行为。
幸好,当时在一片对汉字的激烈诋毁之声中,还有理性的声音存在,年吴俊升指出:
“我们的教育者实在不应也不必附和废弃汉字的提议,而应在改良汉字上多用功夫。”
年5月和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两次发声,指出“汉字历史悠久,有六书之明体用,而且中华民族之所以独立于世界,绵延数千年,文化之寄托,民族之团结,实有赖于文字之统一。”“倘一旦废除,无异断我一脉相承之固有文化。”
毛泽东在年12月指出:
“汉字和汉语尽管不易掌握,但实际上是所有人都能学的。”
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转眼,一个世纪已经过去,如今仍在使用汉字的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而使用汉字繁体字的中国港澳台地区,经济上也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世界上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汉字落后论”已远离尘嚣,无人提起。
但我们不应忘记那一段因由全面落后,而导致的文化自卑进而出现的对汉字全面否定的历史,记住并反思那段历史,不是为了苛求前贤们,只是为了让汉字更好的发展,更适应我们不断前进的脚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