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原来它们是这样得名的

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信息的密度,更有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作为一座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海口在历史变迁中积淀下了一批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地名,如得胜沙、海田、盐灶、白沙……一个个地名,如同一幅幅风情画卷,记录着海口的城市变迁,留存着历史烙印。

为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近年来,海口通过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保护、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完善全市地名标志体系等一系列举措,让老地名焕发勃勃生机、唤醒城市记忆;让新地名传承历史文化、留住市民乡愁,为人们了解椰城历史风貌打开了一扇窗。

海口不断完善路牌信息,方便市民游客出行。图为新华北路上拥有三种语言的路牌。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摄

地名资源丰富生动展现历史风貌

富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在街道两旁矗立,一户户商铺打开门窗热情迎客,行人的脚步匆匆忙忙……近日,记者来到老城区得胜沙路走访,感受海口老街的独特韵味。

“如今的得胜沙路原本曾是一片沙滩,清末民初时海口扩街建城,这里修起了许多骑楼。医院、邮局、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居住在得胜沙路附近的市民符阿叔告诉记者,“‘得胜沙’这个地名,乍一看可能不明白,其实它纪念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场击退海盗的胜利。”

据《海口市志》记载,得胜沙路是海口老城区五大道路之一,原是天然海沙滩。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清兵把总黄开广于该地战胜来犯海寇张十五,故名得胜沙。清咸丰八年(公元年),《天津条约》将海口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医院、邮政局、中国银行、海口大厦等陆续在此建立,形成街道。民国时期,得胜沙路逐渐成为市内比较热闹的街道。

为探寻更多海口老地名由来及变化,记者又先后来到了大同路、居仁坊、海甸岛等地。

大同路曾被当地百姓称为“黑袍教路”,年海口市将这里扩建为街道,取名大同路。图为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大同路。海口日报记者陈长宇摄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因年法国天主教堂(俗称“黑袍教堂”)建立于此,大同路曾被当地百姓称为“黑袍教路”,年海口市将这里扩建为街道,取名大同路;居仁坊有个更古老的名字“马房村”,这里曾是驻扎海口的明代军队屯马场所,随着居民增加逐渐形成“坊”;海甸曾被称为“海田”,相传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劳海南卫指挥敕》中把海南岛称为“南溟奇甸”,故海田岛改名为海甸岛,意为“南海之甸园”……探寻一个个流传至今的老地名故事,如同翻看一部生动的海口史书,历史上的风景跃然眼前。

除了像“得胜沙”“马房村”这样记录早期历史的老地名,作为琼崖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海口还有许多承载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名。去年起,海口市民政局、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对全市红色地名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并分批将红色地名及相关背景资料向社会公开,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传统,赓续红色文脉。

“除公布红色地名外,我们会在海口市民政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